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浯鄉村事-金社區》安靜的力量 刻劃出東林歷史與文化的傳承

發布日期:
記者: 蔡麗玉/專欄報導。
點閱率:230
字型大小:
左上、東井導覽;右上、東林市場柴火米血糕與落穗年糕。(東林社區提供)
  左下、東林佛祖廟壁畫;右下、東林佛祖廟。(蔡麗玉攝)

左上、東井導覽;右上、東林市場柴火米血糕與落穗年糕。(東林社區提供) 左下、東林佛祖廟壁畫;右下、東林佛祖廟。(蔡麗玉攝)

【聚落轉變】東林社區協會的領頭羊角色
自從大橋通車後,幾乎每個週末假日,會跨海來到小金門的東林街,只為那幾樣熟悉又道地傳統的味道,花生甜包、小籠包,還有老人家一再掛念的豬肉,長輩總說,小金門的豬肉比大金門的好吃,肉質結實細緻、不帶腥味,因此,成了東林市場的常客,一週一次,成了習慣。
清晨八點前,就開車抵達東林街,沒有從前軍管時期人聲鼎沸的熱鬧,東林聚落過去是烈嶼島上最為繁華的商業中心,駐軍帶動了市場、人潮與活力。然而,隨著阿兵哥越來越少,商機不再,人口外移,街上靜悄悄的,只有幾家熟悉的攤位開門迎客,昔日市集的腳步聲、吆喝聲、挑菜殺價的熱絡氣氛,如今,只剩下淡淡的回聲,藏在記憶深處。這樣的安靜不是不好,只是偶爾會讓人懷念起,那些年人多、話多的舊時光。
東林街如今冷清蕭條,與昔日熱絡的榮景形成強烈對比,傳統聚落面臨高齡化與產業斷層的挑戰,面對烈嶼經濟發展受限、產業單一、青年外移與人力資源短缺等困境,東林社區發展協會成為在地轉型的重要推手。自109年起,協會向勞動部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透過文化導覽計畫創造就業機會,鼓勵弱勢群體參與,確保經濟與基本服務的公平性。並藉導覽服務強化居民的永續意識,倡導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
【東林社區點亮烈嶼轉型希望的燈火】
自東林社區發展協會成立以來,在歷任理事長與理監事會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社區營造成果斐然,提升生活品質,凝聚起居民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厚誼。
現任理事長林義雄持續秉持著「和諧發展、溫馨共好」的理念,盼望在既有基礎上,結合居民的力量,讓東林成為一個老少皆安、世代共榮的社區。前任理事長林長衡強調,社區營造不只是外在環境的改善,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是大家願意一同投入、共同守護的家園信念。
在社區運作的背後,最令人感動是那群無怨無悔、風雨無阻的志工夥伴,在關懷社區的同時,東林社區發展協會志工群將環境保護視為重要使命。民國109年,協會舉辦認養東林海岸線的清潔維護活動,定期號召居民投入淨灘行動,從羅厝漁港延伸至習山湖一帶,一段段海岸線在大家的雙手下,重現潔淨與生機。前任理事長林長衡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感慨萬分:「金門四面環海,三面又鄰大陸,隨著潮汐漂來的垃圾多不勝數,最多的就是保麗龍與塑料瓶。」
他進一步說明,這些海漂廢棄物不只破壞景觀,也對海洋生態造成難以逆轉的危害。「保麗龍被風吹日曬後,碎裂成微粒,再度流回海裡,經由食物鏈,最終又進入我們的身體。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惡性循環,唯有全民參與,才能還給海洋一個美麗的沙灘。」
林長衡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你來金門,發現海灘潔淨、潮間帶生物豐富,那不是理所當然,而是因為有一群志工默默守護這片海岸。他們沒有掌聲,卻用實際行動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正因為有這樣的信念與行動,東林社區的志工隊日益壯大。只要年滿十八歲,居住於社區,懷抱服務熱忱與愛心者,皆可報名參與。志工們除了投入環保行動,積極參與老人關懷、社區活動的推展,期盼讓長者們感受到陪伴與溫暖,讓年輕世代在參與中學習互助與付出。
東林社區與當地東林老人會緊密互動,透過活動與陪伴,讓長者在熟悉的鄰里中,繼續發光發熱。老人會做為合法立案的組織,長年在社區中扮演支持與連結的重要角色。協會與老人會經常配合辦理關懷據點、健康講座與節慶聚會,豐富長者的晚年生活,促進彼此的情感交流。
從關懷人群到守護地方,從海灘的潔淨到鄰里的和諧,東林社區發展協會展現的是一種細水長流的堅持與愛。在這塊看似寧靜的小島角落,一點一滴的努力,正默默為金門的未來,堆疊美麗的願景。
【神畫留影,老井說話】東林社區的走讀地圖與文化漫遊
走進東林,協會的多元就業專管員嘉梅熱情迎接,娓娓道來現任理事長林義雄與前任理事長林長衡的共同願景,「讓這座沉靜的東林聚落,深藏至少八百年的文化被世人看見。」於是乎,懷著一顆探幽尋古的心,放慢腳步,穿梭在紅磚古厝、斑駁石砌小巷裡,在艷陽的映照下,時光似乎倒轉。不得不說,東林社區發展協會的導覽簡介真的很用心精心策劃,每一站皆有故事與歷史文化。
當天,陽光很強烈,卻絲毫無損來到協會的好奇,而且是第二次造訪。循著導覽指引,來到簡介的第一站「佛祖宮」,這座廟宇位置顯眼,就在東林標誌牌的對面路旁,主祀「南海佛祖」,信眾口中或稱觀音佛祖,亦有人喚為九天玄女,展現出傳統民間信仰的多元與包容。
這座小廟之所以珍貴,是因為保有金門著名壁畫師林天助早期繪製的72幅壁畫;天助師未曾拜師學藝,卻憑一支墨筆,在白石灰牆上即興作畫,筆筆傳神、構圖靈動。他以宗教與民間故事為題材,畫風生動,作品遍佈金門與南洋,是金門藝術史上的重要紀錄。
為保存這些畫作與古廟風貌,東林社區與文化資產單位合力推動整建工程。民國106年,在眾人齊心之下完成「百人移廟」,原貌重現、文脈延續,記錄屬於東林社區的感動故事,是信仰,是藝術,也是地方共同守護歷史的決心。
除了信仰與藝術,東林社區亦保存著豐富的文化地景。其中,村內八百多年歷史的「東井」,曾是居民的命脈水源,至今仍清澈可見古意;東林東井是目前台澎金馬地區最古老的井。在傳統聚落生活中,民生用水是最重要的。東林聚落最早有六口古井,屬「東井」水質最甘甜。八百年來,東井經歷無數風吹日曬的歲月,見證了東林林氏族親的一脈相傳。值得一提是,可以在協會的引導下,遊客有機會親自體驗汲取井水過程,感受早年人家取水的辛勞與智慧,這樣的互動體驗,成為旅途中珍貴而難忘的回憶。
另外,戰地政務時期的「東林市場」,見證著軍民共存時期的庶民生活記憶,是少見保存良好的戰地聚落空間。正因擁有如此多元而深刻的歷史文化資產,東林社區逐漸推展社區導覽(共有八站)、文化走讀活動,讓東林文化不是只有存在於旅遊指南中,而是真實地生活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裡,這也是前任理事長林長衡推動導覽活動的初衷。林長衡深知,唯有讓居民說自己的故事,讓孩子聽見村莊的聲音,地方文化才不會沉睡。
如今的東林,已成為烈嶼地區少數擁有完整導覽動線與豐富文化內涵的社區之一,無論是隨著社區志工導覽員穿梭於廟埕與古井之間,還是在市場斑駁舊牆下,靜靜聆聽耆老聊起軍民共生的往昔記憶,遊客都能在其中體會這個小村落如何以自身節奏,細膩地守護過去,勇敢地迎向未來。
在東林社區發展協會的深耕努力下,居民從自發合力遷移宮廟、珍惜壁畫的歷史意義,到用心維護古井與市場的生命痕跡,一步步構築出東林社區獨一無二的文化景觀。這些並非單一事件的堆疊,而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延續、一股深植人心的文化自覺與地方凝聚力的展現。東林社區用行動證明,活化社區資源,吸引青年返鄉參與,結合社會資源,共同推動地方文化生根、發芽、結果。
【多元發展:從照護到導覽】拓展社區能量
現任理事長林義雄表示,目前東林社區發展協會除持續推動社區導覽與旅遊服務外,積極承接多項政府專案,延續前任理事長林長衡精神,逐步拓展社區影響力,包括推展樂齡中心業務,落實高齡照護服務;辦理關懷據點與老人共餐,關懷據點評鑑榮獲縣府甲等肯定;發展文史導覽,培訓導覽人力,深化文化扎根;傳統鑼鼓保存有成,曾榮獲103年衛福部文史永續特色獎;推動節能減碳,響應永續行動;多元就業方案執行,以及112年協助康復之友協會辦理公益導覽等。這一連串扎實的行動,看見東林社區發展協會以穩健步伐走在永續發展與共好實踐的道路上,透過社會參與、文化保存與健康照護,打造出一個既有溫度也有行動力的社區典範。
【展望未來】邁向永續
東林社區期盼導覽活動帶動人潮,有效促進商圈經濟,提升在地文化的能見度與價值,讓遊客能更深入理解聚落的歷史與人文。這些具體作為,除了回應社區的實際需求,亦是公共利益與社會責任的實踐。
最關鍵的是,東林社區發展協會始終秉持「取之社區、用之社區」的精神,將活動盈餘的50%回饋給社區。這樣的做法,讓居民實際看見自己參與與投入所帶來的成果,同時表現社區凝聚向心力,加深對地方創生工作的認同與自信。
東林社區發展協會正穩健地推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透過各項補助與培力機制,鼓勵青年投入社區營造與公共參與,期盼打造一個文化與產業共融、青年與長者共好的永續社區。無論是辦理活動、培育人才、振興地方經濟,都是一步一腳印的累積與努力。
這條路不容易,但東林社區用時間與行動證明,只要方向正確、信念堅定,永續的社區藍圖終將逐步實現,從柴火慢燉的米血糕,到帶著鄉愁的落穗年糕,還有手工製作的傳統糕點……東林特產不只是美味,是情感與記憶的連結,串聯著地方好味道與老故事。這些美食與導覽、文化活動相互碰出愛與光,讓東林富有人情味與歷史深度的社區。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