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為金門大學城打氣

發布日期:
點閱率:710

為了將金門打造成大學城,金門縣政府決定砸下新台幣兩千萬以上的重金,預計最快從明年開始,在金門就讀金門技術學院的境外學生,甚至包括了未來合法來台就讀的大陸學生,每人每年都可以領取新台幣一萬四千元的補助金。這個大學城計畫,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到金門就讀,同時刺激金門的經濟。
看到以上這則報導,有人可能為欣羡金門的大學生怎會有如此好的際遇,但在細想這項政策背後的用意,我們不得不對金門地方政府的用心表示感佩。
自九十年開放小三通以來,金門成為兩岸往來最主要的窗口;迄今已有近三百萬的商旅,因為小三通而「來過」金門。來過可能順道在金門旅遊,但大多數人只是「路過」。許多國人對金門的印象,可能只有機場、遊覽車和碼頭;他們望著窗外美麗的景色,卻不想在金門逗留。這是金門人的悲哀。
幾年來,過境商機留不住,目的商旅也無法成長;各行各業都在度小月,我們空有名震寰宇的金門品牌,卻沒將品牌變成鈔票。別人只知道金門是個最有錢的縣市;不用舉債度日、令人稱羡的社會福利,然後呢?金門還是個來空空、去空空的島嶼,留下的只是島民聲聲的嘆息。
我們當然可以把責任歸咎於中央對金門政策的掣肘,因為那根本扼殺了金門發展的創意。但,之後呢?我們是否也該想想,為什麼金門是個不適合產業生存的島嶼?或許是金門形成不了規模經濟吧,為什麼形成不了規模經濟?因為缺乏消費人口。現實的情況是,少數幾家店家旺了,同業只能慘兮兮。沒人,就沒商機。任我們把金門說得多好,看到戶限為穿的港埠、門可羅雀的街道,投資客當然只能「看看就好」。人潮與商機當然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那就看用什麼方法找出那顆蛋或孵出那隻雞;大學城,就是個契機。
大學城其實是個很簡單的概念。大學生到那裡,商機就跟到那裡。但起碼得有上萬名的大學生才產生得了規模經濟;看看國內幾所較具規模的大學,就算是建在山區裡,商機依舊如影隨行。當然,這在以往大學還是窄門的時候,要引來大批學生,自然不費吹灰之力,但在當下,可得把「競爭力」和「誘因」給算上。金門縣政府砸下新台幣兩千萬元吸引境外學生來金就讀,其實只能算是「必要性」的小利,因為學生未必會因為每年一萬多塊的補助金就選擇到金門就讀;我們還需要有特色性的誘因來吸引學生族群的青睞,例如:高人一等的師資、科系、學習環境、未來出路等等,否則,這兩千萬就算白砸了。
當然,事有先來後到、輕重緩急。上了甜點,就表示後面還有大菜。金門居於兩岸區位優勢,當然不可能不把腦筋動到大陸市場和陸生上。但就算陸生能夠合法來台就讀,他為什麼要選擇金門?這點恐怕就得由業管部門自己先說服自己了。
總之,前瞻性政策的落實,乃是百姓的福氣。我們得為帶領金門「走對路」的公僕們鼓鼓掌;在一片不景氣的氛圍裡,敢下這樣的決心著實不易。期許金門大學城計畫可以順利、穩健的走下去,其間當然還需要更多的民意、創意的加持,以及夙夜匪懈的努力,但只要開始了,一切都不會太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