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海的時候﹐與龍應台再次呼吸思索金門
──從作家龍應台七年後再度走訪金門觀看兩岸文化之河的流動
「二○○二年我看見金門的許多防風林仍舊用警戒線圍起,警告的牌子上畫著骷髏,寫著『地雷』。馬祖有些海灘上還牢牢插著看起來極其險惡的防止登陸的銳利木樁」、「戒嚴鎖國,扭曲了我們對大海的認知,疏離了我們跟大海的關係,窄化了我們的世界觀。心靈解嚴,意即認識到這種扭曲的存在,重新體認自己是海洋國家的本質,建立開闊的海洋文化。大海,原來不是一堵死牆,而是一條活路,意味著自由、機會、創造、資源、力量,海闊天空的萬種可能,可以為我們招來萬商雲集,可以帶我們縱橫天下。大海,是島嶼的無限延伸、家園的流動翅膀」。
二○○一年元月,禁錮了半世紀的金、廈水域隨著「小三通」航道重開,三個多月後,時任台北市文化局長的作家龍應台悄悄走訪金門,回台灣後寫了篇引起廣泛討論的<面對大海的時候>,文章未必針對金門而發,但卻是思索的元素之一,她又說,「只要我們繼續把海岸與『軍事重地』聯想,只要刺刀的陰影、孤立的不安、危險的暗示,仍然在我們的心裡存在,只要把大海依舊想像成一堵迫使我們成為孤島的巨大黑牆,我們就會繼續地遠離大海,背向大海」。
距離二○○一年五月十三日初訪金門七年後,也在《面對大海的時候》成書五年後,耶誕夜的昨天傍晚,龍應台再一次「無預警」地以私人行程來金門停留三天,在金門過耶誕節,也要走一趟「小三通」水域。同行的,還有甫獲金鼎獎特別貢獻獎的遠流出版公司發行人王榮文,主持遠流出版重鎮的王榮文,二○○六、二○○七,連續兩年推出的《芬蘭驚艷》、《驚歎愛爾蘭》,另一種海洋國度、海洋文化的發現,也在書市掀起諸多漣漪,這一回,他們能「驚艷金門」?
台灣戒嚴時期以能言、敢言的《野火集》在書市發燒、崛起的龍應台,此後,行經之地、發表之文、出版之書,總能聚集目光,「龍應台」已是華人世界一個共同熟悉、衝擊文化概念的「代表字」。二○○三年九月二十九日,台北《中國時報》以全版新聞版位首刊她的〈面對大海的時候〉,並配合刊出兩張代表性圖片,其中一張即是《中國時報》駐金門記者李金生所拍攝的「軌條砦」,圖片繞文說明著「昔日國共對峙的反登陸工事『軌條砦』,讓台灣的海岸線充滿警戒、對立與不安,這些特殊歷史因素使我們習於『背對大海』」,另一張取景於台灣海岸線的圖片寫著「置身海洋國家,台灣更應經營海岸、面對海洋,廣納百川、吸收多元文化,創造開闊的大海國際觀」;在台灣、金馬地區先後都告政治解嚴之際,龍應台要呼喊的,是「文化解嚴」、更是「心靈解嚴」。
《面對大海的時候》之外,這些年來也寫了《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百年思索》等書的龍應台,在打破「政治海洋」禁忌的金馬與大陸小三通上路七年、也在兩岸大三通剛啟動的月份重臨斯島,金門的政治、人文風景,又產生不同的變化了。她所停駐的三天,也正巧遇上金門土地、文化與兩岸、國際學術接軌、對話的一個時機:全國大學校長會議、「高峰論壇:思考金門大未來」以及兩岸「金門書展」都於這三天在金門登場;集合一百五十五所大專院校校長的全國大學及技專校院校長會議十二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在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圖書資訊大樓舉行,由多元文化研究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等跨國學者組成的「高峰論壇:思考金門大未來」今天上午在金門技術學院國際會議廳召開,由中華民國出版協會及大陸閩台圖書公司合辦的海峽兩岸「第三屆金門書展」明起一連五天在金城國中體育館展出。校長會議、高峰論壇、金門書展,一波一波上場,使得酒香四溢的金門,也難得飄來了兩岸書香、國際人文香,活動的舖陳、綴連,也映現了金門人在封閉海洋孤島上,尋求對外發展的殷切企盼。
龍應台七年前訪問金門,在與金門文化、學術界的朋友李錫奇、吳鼎仁、林金榮、盧根、李能慧、楊樹清等人夜敘時,道出金門在歷史、當代、兩岸之間,處在重要的位置、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她也感於政治、軍事解嚴後的金門人心靈還沒解嚴,她甚至也還未看到具時代性、代表性的金門文學與藝術作品。回台灣寫出〈面對大海的時候〉,龍應台再思索出「文化是大河,吸納無數支流的湧動,河裡有逆流、有漩渦、有靜水流深之處,有驚濤駭浪之時。不歇止的激盪和衝擊形成一條曲折河道,就是文化」。
金門需要對話、需要多元文化的刺激。面對大海的時候,讓我們再一次與龍應台面向文化大河,思索金門、發現金門、擁抱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