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打造魅力金門
金門縣政府、金防部、金管處為紀念八二三砲戰五十週年,以及促進地方發展觀光,合作推出的「戰地秘境│擎天廳、明德公園之旅」,於七月十一日啟動,至十二月二十七日結束。許多初履或曾在金門駐留的民眾,都趕在這段期間內親身體會金門獨特的魅力;活動落幕了,一切也該戛然而止,但,「戰地秘境之旅」終能為我們帶來一點啟示。
民國五十一年建造的擎天廳,直接從地下花崗岩開鑿,完全沒有用到任何一根樑柱支撐,曾是軍事上的最高指揮所,相當神秘,戰時與其他坑道相連,成為作戰中樞,也曾做為傷患收容所;後來則轉做官兵休閒娛樂場所,可欣賞勞軍表演或播放電影。明德公園則位處太武山核心,環境清優,為金防部舊址,舊稱「翠谷」,翠谷內的水上餐廳,即八二三砲戰期間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三位副司令官殉職之所在,由於翠谷與「粉身碎骨」諧音,被視為不祥,戰後改名為「明德公園」。
單看以上的這段簡介,便可知道擎天廳與明德公園的「不平凡」;也就是因為這樣不平凡的身世,才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曾經我們以為金門的風景名勝,就那幾處,看過了、玩遍了,也就了解金門、洞悉金門了,殊不知金門身世隱身在禁忌處,縱是金門已開放觀光數十年,許多秘境仍是尋常人等輕易見不到、踫不得的。就某方面而言,或是必要之舉;但對金門而言,卻徒留遺憾。或許,有什麼兩全其美之策吧。軍方此回以專案型式開放了戰地秘境,日後或便有常態化開放的可能。但,開放了,又如何呢?
小三通開放初始,我們抱怨班船數量太少、人員身分限制、陸客不能來金、小額貿易不能除罪化,如今一一滿足了,又如何呢?金門還是那個港埠熱鬧、街道冷清的金門,這就是我們期盼的改變?顯然,許多方向我們抓得不夠精準、許多枝節做得太過粗糙,金門不該只是台客的「路過」之境,陸客們嘴裡的「還行」。
對於金門,許多俊彥都有著偉大的構想,但到底不能一一實現,其間最大的癥結便在於,現實的金門是「三頭馬車」的局面。我們不能說誰阻礙了誰,只因為本於互異的立場與行政目的,對人事物本就不會有一致的答案。或許金門亟需一個超然的機構來統合、指引金門的發展,也只有力量都往一處使的同時,金門才看得清自己的形態、望得到自己的未來。
望著一處處閒置、卻又常人踫不得的營舍;一條條通暢筆直、卻只為快速連接港埠公路,以及一道道秀麗、卻又道不出特色的風景,或許上位者真該靜下心思想想,在那海疆的一隅,該用什麼樣的思維與作為,才能讓金門真正成為馬總統口中的「和平廣場」,邁向兩岸的「和解之門」、「和平之門」、「協作之門」。
世界總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我們的每一步都該朝向創造歷史的奇跡。「戰地秘境│擎天廳、明德公園之旅」的結束,或是另一種協作模式的啟端。金門的「軍事、觀光、生態」俱皆迷人,如何脫卸牽絆、如何有效整合、如何創造它only one的價值與魅力,才是金門能否昂首於人群、閃耀於未來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