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鄭愁予的通識教育學院談起

發布日期:
點閱率:631

詩人鄭愁予,日前在「高峰論壇:思考金門大未來」研討會上,呼籲把金門發展成大學島;金門技術學院升格為大學,並且設立「通識教育學院」,吸引兩岸學生到金門住校一年,並接受通識教育。他表示,在美國不少知名大學,大學生活就是住校舍、習通識。此論一出,自然風起響應,餘波盪漾。
其實早在月前,本報浯江夜話主筆倪振金教授早已感時洞見,就大學通識議題,分別以「通識一講」、「通識二講」為題,體大思精地論述具陳,早成各方注目之焦點。在此論述中,倪教授就「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什麼?」「為何要有通識教育?」「誰來規劃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要講授什麼?」等四大面向,在縝密又略帶詩意的筆觸中,提出獨到的看法,似為此次高峰論壇,舖下康莊可行之遠景!我們且就本論述與大學精神之因緣,提出看法以襄盛舉。
倪教授首先即直指:就現行教育理念,極易使人以為教育只是在熟悉某些資訊,卻忘了這些只是一堆「缺乏活力的知識」(inert knowledge),更忘了溝通力、判斷力、思想力,乃至心靈及視野的陶冶才是教育之目的;而通識教育正是讓這些「缺乏活力的知識」活起來的知識!
其次證諸於今日諸多只會「學答」不知「學問」的學人,其實僅是販賣知識以謀生的「知識的從業員」而已,因此只能做個「竊鉤者誅」的循吏,甚至淪為「清官殺人」而自得的小人儒而已,倪教授認為原因就在於缺乏通識素養;況且在此多元的民主社會,更需要有統整性的共識,才能造就成熟的公民社會,而此「共識」,端賴通識教育!
再來是針對「誰來規劃通識教育」之提問,倪教授認為應由「大師」來規劃才是。進而直指「師」與「匠」的分別在於格局之雲泥:師者在追求生命的價值;而匠者在追求生命的持久。所以師者不但是位博覽古今中外群籍的學者,更是一位不役於書的「思想家」;亦是一位「不如無書」的洞察者,而通識教育應由此種大師來規劃,方能成功!
文末則具體指出通識教育所要講授的,就是希臘德爾斐(Archaeological Site of Delphi)神廟的那句神諭:「認識你自己(gnothi seauton)」。然而在此不知所效法的時代裡,倪教授認為與其言人人殊,倒不如介紹學生接觸各領域,卻能啟發思想的經典,作為通識教育的教材,以落實通識之理論。
介紹完倪文後,我們再回歸到原點│大學精神來探討;大學應該是什麼樣子?大學的起源固然可以追溯到先秦與希臘,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大學,依雷熙道(H.Rashdall)的研究,是「一個無疑的中古制度。」其最具永恆的意義便在於她的世界精神;正如「大學」(University)的詞根一樣,(universus)即是「宇宙、世界」的意思,也可以說大學精神就是一種「普遍主義」!因此普天之下皆是我所關心學習的對象,這就是大學精神!而這不正是我國傳統明道致用,經世濟民的精神嗎?這不正是倪教授文中的呼籲嗎?
釐清了這層關係後,則所謂經始金門成為一個大學島,所謂創建通識教育學院等問題,早已玩月於亭台矣。我們以為:為免橘化為枳,乃至淪為文化掮客之舞台,鄭重深思倪教授本篇論文,效法當年蔡元培執掌北大精神,允為此項教育工程成敗肯綮處!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