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放眼金門免稅島的可能

發布日期:
點閱率:697

近期有兩則攸關金門發展的訊息受到了各界矚目。一是:行政院經建會打算仿傚購物天堂香港,規劃金門、馬祖「香港化」,成為「免稅島」,引進高檔消費商品,增加金馬的觀光誘因;二是:行政院經建會於日前召開的委員會議中,討論通過交通部提報的「金門水頭碼頭區擴大小三通設施改善工程計畫」、「澎湖國內商港建設計畫」、「馬祖地區海運港埠建設計畫」等三項航港建設計畫,此將於提振景氣、均衡區域發展、改善離島交通等,有著實質而正面的效益。
以上兩則訊息對金門而言誠屬「大利多」,金門地方長期的殷盼可望獲得實踐,可謂是苦盡甘來;然而中央在踐履上述政策的同時,能否同時顧及地方迫切、務實的需求,實事求是的帶領金門走上繁榮、發展的道路,卻也同時讓我們感到疑惑。
平情而論,兩岸大三通後,對長期仰賴小三通的金馬來說,未必是件好消息。根據經建會的評估,要兼利金馬長期的經濟發展,唯有透過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型服務產業,諸如:觀光、教育、醫療及地方特色產業的有效發展,才可能有效發展、積極繁榮。其中除了多數鄉親念茲在茲的「金門大學城」外,仿傚購物天堂香港,將金門規劃成為「免稅島」,引進高檔消費精品商品進駐,不啻為立即而有效的作法之一。然而,學習香港免稅港模式,是有前提的。
其一是金門港埠規模過小、壅塞不堪,如放任以對,「免稅島」仍只能「畫餅充飢」;再者,免稅島的營運有其獨特的know-how,「想做」和「去做」完全是兩碼事,台灣尚缺乏相應的運作經驗,何況是資源相對匱乏的金馬;最後是金廈共構生活圈已是不可遏阻的趨勢,金門要營建免稅島,擴大港埠建設當然有其必要,除此之外,相關法規的完善、軟體人才的建置、兩造地方政府的互補互利,更加重要。是以,政策執行者除必須確保「金門水頭碼頭區擴大小三通設施改善工程」上得了檔次、保質保量外,對於免稅島的營造,更應不厭其精、不辭其細,務必在完善相應的軟體建置、配套作業,以及人才訓練的前提下,才有成功的希望。
說到底,「觀光和購物」是脫不了干係的,不論金馬有多麼誘人的戰地風情、獨到的閩南文化,缺少了「購物」的誘因,就像是做「看別人做公益」一樣,純屬白搭。我們以為,金馬的競爭優勢在區位,唯有力行「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產業策略,方能保證立於不敗之地。相較於經建會對於「防弊」(本島居民到金、馬地區購買大量高檔免稅商品,再帶回本島來轉賣獲利)的憂心,我們更擔憂政府缺少「興利」的勇氣。想想「直航包機」、「開放陸客來台」等政策對金門的紙上利多,我們寧願相信,「金馬免稅島」絕對不僅止於「紙上談兵」。
有道是,「態度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命運。」金門的諸多公共建設都敗在「格局」。看看廈門東渡的國際郵輪中心、高崎國際機場,再對比一下金門的水頭旅客通關服務中心、尚義機場,失落的豈只是「雄心」而已,而是讓人深刻的覺察,「中央太不把金門當回事了。」回應當前需求猶有不足,何來福國利民的建設?誠摯希望港埠擴建、「免稅島」不再只是美麗謊言,而是一回夢想的實踐!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