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門陶瓷廠由虧轉盈談起
據報導金門陶瓷廠去年盈餘約三百七十五萬元;這是自民國九十二年以來,第一次達到損益平衡,相較於歷年來之虧損狀態,尤其是民國九十二年更曾虧損至七千六百多萬元來說,意義不凡。我們總括來說,除與金門陶瓷廠全體上下員工努力有關外,應與其在酒品、藝品及綜合設計開發有關;總計去年全年度開發案計有金門新十景酒三款、2008縣長專用贈酒、2008總統府贈酒、2009金門國際馬拉松賽活動紀念酒、金門縣農會豐年酒二款、金門縣議會紀念酒、土地公造型酒、新主題酒兩款暨風獅爺茶杯、春節「金牛」、陳景蘭洋樓藝品等,共計五十餘件案,我們願就此論述之。
在我國浩瀚的文化長河中,有兩樣東西令世人難忘:那是絲綢和瓷器。分別以絲綢和瓷器命名的「絲綢之路」與「陶瓷之路」,不僅僅是中西的交通要道,更是中外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交流的橋樑,也是體現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突出地位的表象。中國因此博得了「絲之國」和「瓷之國」的美名;甚至於「中國」之英文字根就是「瓷」。而以瓷而聞名於世的景德鎮,因其瓷器質精韻美,光潔素雅,雍容華貴而博得了「瓷都」的美譽。中國瓷器的歷史,也因景德鎮瓷器的興衰而起伏。
但可曾知道,景德陶瓷在清道光、咸豐年間,也曾面臨工藝日益式微之危,幸有少數具文化素養的畫師,大擔嘗試在瓷(或坯)勒葉脈,並在鉤勒紋樣輪廓的線條粗上作畫題詩,落款署名鈐印,使陶瓷工藝進入另一種文人氣氛;一種文人獨具的逸情雅趣,更進而使景德鎮的『四大名瓷』進入一新領域,就現代行銷學來說也是一種先進的方案。
其實景德鎮的瓷器名揚世界,是歷經非常艱苦的競爭過程,在景德鎮之前,就已有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景德鎮要想超越它們,非得有自己的特色不可。於是,景德鎮在五代生產青瓷和白瓷的基礎上,成功地燒製了清潤素雅、明麗俊秀的青白瓷:影青瓷。影青瓷一經問世,便博得世人的驚嘆,景德鎮從此與北方的定窯、南方的龍泉窯等並稱宋代六大名窯。特別是明代以後在這裡成立官辦機構,景德鎮成了宮廷用瓷、社會上流人士用瓷的重要產地,景德鎮成了中國陶瓷藝術的集散地。
我們之所以述說這段工藝史,無非在提醒當事者,美學大師(Vincinao Danti)曾認為任何一項工藝之所以能屹立於世者,最重要在結合傳統文化,就如同景德鎮之結合中國人文氣息一般,其次就是不斷地創新工藝。若我們同意這論點的話,則以金門陶瓷廠之先天乃至後天條件,勢必無法與世界各地名瓷相較;但天幸金門有個物華:名聞中外的金酒!因此結合金酒文化,不斷創新工藝正是金門陶瓷廠屹立不搖的不二法門。因為金酒名聞中外,就如同文人畫名聞中外一樣,因此若能有制度也禮聘工藝大師,在創新研發基礎上,就年度金酒之品項,依酒之內質、行銷對象,就其意象而設計各種具有工藝美、藝術美之陶瓷酒瓶;使金酒不僅僅是日常生活中的白酒而已,而是作為一種品賞、收藏的名酒,令金酒因金陶而提昇賣相;使金陶因金酒而活化,這才是重振金門陶瓷廠的至道,願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