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平對應﹐支持金馬撤軍
──來自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論壇的訊息
電影《星月無盡》在過去有「小台灣」之譽的料羅街補拍戲份,金防部熱情支援,動員近百名陸、海、空三軍弟兄加入演出,重現了十萬大軍進駐金門年代、軍民一家人盛景。出生、成長於料羅村、料羅街的金門縣議長謝宜璋前天在飛台北的立榮班機上透露,大軍走後、商家雲集的料羅街已歸沈寂,他期待《星月無盡》的電影力量能如同《海角七號》般發酵,把各地的觀光客引來金門,也說不定,就此重現料羅街及金門各地街道的風華歲月。然而,就在突顯戰地年代故事、軍民參與聯合演出的《星月無盡》補拍、補戲殺青之際,「金馬撤軍」,再掀話題。
元月十九日,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會在台北舉辦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座談會,邀請前國防部長蔡明憲、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王高成及兼任助理教授陳文政、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丁樹範等專家學者與談。論壇中議題焦點之一:金馬該不該全面撤軍?在扁政府以文官身分出任國防部長的蔡明憲首次披露了一段決策秘辛,他表示,早在二○○六年的軍事會談時,他即就金馬撤軍向前總統陳水扁作簡報,他分析,無論在戰略與戰術上,金馬都已無險可守,再是,從軍事意涵來論,金馬也根本守不住,且解嚴後軍隊規模持續裁減的狀況下,金馬駐軍難以發揮效果。蔡明憲也指出,扁政府時代,軍方內部對於全面自金馬撤軍早已形成共識,剩下的問題,只待執行時機。為何後來金馬全面撤軍仍胎死腹中?蔡明憲透露,因顧忌付出的政治代價太高,最後只能以縮減兵力替代。
蔡明憲首次揭露「金馬撤軍」的政策評估內幕後,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文政也進一步分析說明,二○○七與二○○八年間,民進黨政府原本就要規劃執行金馬撤軍,並提出了「金馬非軍事區」方案;從數字面來看,金馬現有一萬五千名兵員,一旦戰時,形同無效兵力,以致必須收縮兵員防衛台澎,但對彼岸的中共解放軍而言,金馬「非軍事區」的形成,反而能輕易牽制已少得可憐的台灣地面部隊。陳文政回應了蔡明憲的說法,金馬沒完全撤軍,純然是站在政治面的考量;他又解構,當時民進黨政府也憂心執行全面撤軍的結果,恐導致金馬居民的嚴重反彈,也要顧及台灣民眾心防的鬆懈。
支持金馬撤軍的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王高成認為,隨著兩岸政治情勢的和緩,金馬的戰略意義、價值不高,駐軍只會造成台灣的戰略負擔;如能撤軍,更可彰顯總統馬英九上任之初赴金門參加八二三戰役五十周年所發表的讓「殺戮戰場」變成「和平廣場」的政策宣示。
台灣內部面對是否自金馬撤軍的難題,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丁樹範對照中共也面臨相同問題;他說,幾年前福建提出要成立海峽西岸的「海西經濟特區」時,國防軍事與經濟建設之間,廈門三十一集團軍也經過了一番因應經濟而降低軍事意涵的取捨。
在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會的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論壇上,與會學者多支持自金馬撤軍聲浪中,獨中研究歐美所研究員林正義傾向反對「金馬撤軍」,他認為金馬撤軍的結果,將讓中共解放軍在海峽中線以西獲得完全的「行動自由」;金馬撤軍的前提,必須是中國也要做出對應安排才能採行,反之,台灣不應單方面做出自金馬撤軍計畫。
在電影《星月無盡》的唯美浪漫劇情外,金馬該不該撤軍?一個自一九九四年、民進黨主席施明德首拋「金馬非軍事化│金馬撤軍」引起軒然大波後,十五年來不斷被聚焦的火線議題,迄今仍不得解。從現實面來看,金門現有未及萬人的駐軍,不再是十萬大軍時期可支撐的軍事重鎮與經濟體,對國防與民生所產生的意義已不大,反因「象徵性」的駐軍,阻礙、牽絆了金門在政治、建設上與兩岸關係的實質發展。金門只要存在軍事、兵力的一天,兩岸就不可能完全互信,馬總統的「殺戮戰場」變「和平廣場」終將淪為空談。因此,我們支持有條件的「金馬非軍事化│金馬撤軍」,支持的條件基礎在於,兩岸簽訂和平協議,共同自前線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