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在多元社會中的新思維
國際經濟大環境仍然低迷不振,國內景氣亦未見好轉,時機歹歹,百姓日子難捱,因此,政府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大的方面,政府必須有能力拿出好的政策來救經濟,設法改善人民生活;小的方面,公務員應該苦民所苦、有所作為,以服務的熱忱來感動人民。否則,在這個經濟不景氣的年代,民間企業減薪、無薪假、裁員或倒閉,失業率攀升之際,有工作保障及穩定收入的公務員,往往成為眾矢之的,前此,公務員年終獎金、國營事業員工績效獎金及軍公教退休人員十八趴等等議題,再度成為輿論焦點,就是明顯的例子。
政府部門與公務員體系受到批評、議論,事實上與經濟環境有密切的關係。經濟繁榮時,百業茂興,人民收入豐厚,社會歌舞昇平,公務員多安於現職,無怨無悔的領著死薪水;經濟衰退時,百業蕭條、謀事不易、收入不穩,人民生活捉襟見肘,相對比較,生活安定的公務員就被視為「鐵飯碗」,引為爭議;持平而論,這種現象對大部份奉公守法的公務員不盡公平。但是這樣的問題,政治領袖已然有所警覺,馬英九總統在今年元旦祝詞中呼籲公務員要學習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精神,積極為民興利,為民造福;日前他在總統府接見九十七年全國模範公務員代表時,提出「廉政、明快、主動、親切;務實、建設、創新、多元」的要求,希望公務員不要忘記,做每件事情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
從權力基礎的角度言,人民透過民主選舉方式,賦予執政者權力的正當性;政府設官分職,組織結構與設計層級分明、權責相應;高層官員所負責任較多較重,其權力基礎來自於正式職位,故行政資源、決策控制與執行權力隨之而有,自應發揮果敢的決策作為,並為政策負責。其次,中、低階層公務員負的責任較輕,權力自然較小,然其權力基礎是建立在專業知識、工作態度與工作能力,當憑藉其專長或專業知識,發揮長才,甚至具影響決策的能力;但是,由於行政體系職位分門別類,各級首長行禮如儀,形成公務員唯唯諾諾、服從上級的職場倫理,演化為「一個命令一個動作」被動、保守的消極心態,是現今政府與人民所欲脫節的關鍵所在。
時代在變,潮流在變,思想觀念與做事方法也必須與時俱進。人民授予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權力,從政官員也常以「公僕」自許,稱人民為「頭家」,但是,因為公務體系劃分層級,官員等級有別,所以公門中仍然存在不少「衙門作風」與「當官心態」者,官腔官調,看上不看下的官僚習氣,一時難以改變,民眾評價自然不高。另者,由於組織結構因素使然,造成部份公務人員奉命行事、等因奉此、墨守成規、因循苟且的消極保守心態,最為民眾所詬病。這兩種現象值得公門中人省思、檢討、改造,據以重建公務人員文化,扭轉社會觀感。
社會上對公務員評價的高低,取決於公務員的觀念與態度。馬總統期勉公務員「不要墨守成規,不能抱殘守缺」,要把握「人民至上」的精神為民服務;所以公務員要扭轉社會形象,在觀念上必須秉持「人民最優先」的原則,在態度上應該主動親切展現服務熱忱;因此,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多元社會,公務員必須掌握社會脈動、開拓視野,建立主動積極、勇於任事、創新發展的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