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戰後金門菁英﹐台灣打開能見度

發布日期:
點閱率:685
字型大小:

──「金門雙耀星」楊永斌薛承泰治校與入閣的啟示
這是金門歷史上動人的一天!
〈楊永斌掌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薛承泰正式入閣〉,打開二月十七日《金門日報》頭版,兩則新聞、兩位人物並列,聚焦同一天│二月十六日在台灣發生的新聞現場:都任教於台灣大學的兩位金門學人楊永斌與薛承泰分別接任雲科大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一學術、一政壇,被譽為「金門雙耀星」閃閃發亮的一天。飽經戰亂、動盪、遷徙流離的金門子弟,在異鄉闖出一片天,為國家社會奉獻心力,這是金門人同感光榮的時刻;人才輩出、榮光底下,卻也隱藏著當代金門人打拚、奮鬥的一頁辛酸史。
檢索時事,二○○八年「八二三戰役」五十周年紀念日前後,總統馬英九、副總統蕭萬長,在不同金門的活動場合所發表的談話,都有針對金門人生態特性的發揮。馬英九在「金門旅台各縣市同鄉會馬蕭聯合後援會」上談及「金門地區產生的人才,在比例上超過台灣,而光復前台灣與金門的連繫不多,光復後金門又長處戰地被管制,我深刻感受到金門所受到的發展限制以及過去金門為台灣本島所作的犧牲,致金門人必須離鄉背井、出外打拚,留在家鄉不到十萬人,卻在台灣有二十萬人、海外有七十萬人」;蕭萬長則在頒贈「八二三戰後金門旅台菁英獎」時表述「對動盪中、尋求出路的金門人而言,『八二三』之前往南洋遷徙、『八二三』之後往台灣發展,因此『八二三』也產生金門與台灣情感連繫、命運相同連結的時代意義」。跳脫金門人對土地與命運的自我思索,由兩位貴為國家領導者的正、副總統來論述,可貴的是,在他們的眼中、心裡,不但看到了金門土地的存在,也發現到金門人才的形成;我們的延伸解讀是,在地理上金門是抽離台灣的孤立區塊,但在政治社會參與上,因著半世紀的連繫、互動,金門與台灣早已共同體,跳開地域、族群糾結,在用人唯才的思考與行動上,經過淬煉出的金門人才庫,自應為國家所重視、吸納。
「古有進士、今有博士」,古代出進士四十三、當代出進士三百餘,對照於中國沿海十多個島縣,金門的確在人才領域取得驚人的成就,「進士壁、博士牆」,金門人也的確以此自負。讀書、求取功名,並非個人唯一的途徑,也非島嶼尋求出路的唯一選擇,更不是人生的唯一價值,但在土地荒瘠、耕稼不易、缺少生存環境資源的金門,出鄉關進京趕考、赴台就學,期待出類拔萃,似乎又是古往今來的主流價值。
以一九五八年影響金門土地命運、金門人前途的「八二三砲戰」作為觀察點,「八二三」前後出生的金門人,多經過了動盪遷徙這一段困頓的年代,原鄉與異鄉的碰撞,故鄉的土壤、異鄉的灌溉也讓此一時期成長的金門人多出了生存的韌性與機會的選擇。就學術領域來看,中研院院士黃一農、金門技術學院校長李金振、高師大副校長吳連賞、台大終身特聘教授楊永斌、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等人,都是在家鄉金門出生、度過了一段烽火童年,又經跨海到台灣的苦讀、苦學,而有了自我實現、打開學術教育能見度的成就。
全球陷進經濟冰風暴,時序推入二○○九,金門人也渴盼「牛轉乾坤」的一年伊始,政壇與學術,我們看到了馬政府聘請藝術家李錫奇為總統府國策顧問、社會學者薛承泰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再又看到國際土木與環境工程頂尖學家楊永斌接掌擁萬餘師生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金門縣長李炷烽率百餘鄉親前往雲科大祝資,楊永斌就職校長之餘,一治校、一入閣,他忍不住說這是「雙喜臨門」,也是金門一千六百年歷史以來的第一次,他也以「慶幸」、「感恩」的心情代表金門鄉親感謝各界,讓金門傑出子弟、優秀學人有機會來到雲林為教育奉獻、施展抱負,也正符了當前「人才下鄉」的精神。
「八二三」戰後成長的金門學術菁英薛承泰、楊永斌,一入閣、一治校,也成了我們觀測金門人才更上一層樓服務國家社會的重要指標,光環背後楊永斌在就職演說中不忘說自己「來自金門鄉下,雖然過去的工作在台北,但是從來沒有忘記小時候父兄的教導,就是做人要誠懇、做事要務實,不要存有任何僥倖的心理」、「我們每個人都有故鄉,永斌有幸而生於金門,而金門的鄉情特別令人動容」,於此,我們看到金門人在創造學術成就外,也看到了金門人維繫了獨有的土地情感價值。這,才是「雙耀星」光芒下最動人的一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