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動創意﹑活力極大化政策利多﹗
「去金門玩,還有人補助你旅費!」這是前幾日某台灣平面媒體打出的新聞標題。猛一看還真是不明究裡,原來這是金門縣政府促進觀光的妙招,想來金門觀摩、體育競賽或是校外教學,只要經過申請,便可獲得一定額度的補助費,還有紀念品及免費導遊,這種好康還真不是到那都有。
金門近幾年來,對於促進來金觀光的用心,想是多數縣市都望塵莫及的。除了我們有來自金酒盈餘的豐沛財政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證來過金門的,都不會失望,更會樂意的在金門多消費、多停留,達到打響金門名號、繁榮地方經濟的基本目的。當然,有人會認為目前的效果似乎不明顯,但我們以為,「有努力,就有機會」,成功不靠「等」,只能「創造」。
除了已經實施三年的校外教學補助外,金門今年已確定的補貼方案,還有金門縣民三節各三千六百元的提酒券等。綜觀這些補助方案或各有目的性的需求,但對金門島外的民眾而言,所想到的應不只是「住在金門真好」而已,亦恐衍生「金門真是有錢」的固定印象;此對公私部門的經費爭取、產業拓展,恐會有負面的影響。為免「失之桑榆,收之東隅」,甚或兩頭落空,主管部門在落實此類「拚觀光、促消費」補貼政策前,似應有更縝密的計畫配套與產業連動,方可達到造福一方的務實目的。以下兩個面向,或可提供有關單位參酌。
其一,落實補助的目的;補助只是手段,促進消費、創造就業機會,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基於「目標管理」的概念,我們似應深刻的體察,補助方案實施後,希望造成什麼樣的改變?創造什麼樣的效果?又該有些什麼周全的配套及因應?特別是在大環境不景氣的此時,如何讓這些補助方案與產業互動,並帶動產業興隆,尤為重要。畢竟,唯有產業能具體的興隆,民間活力才可能被根本的激活,民間有了活力,不論幹什麼都容易成功。
其二,檢討管考的主軸;任何政策的執行,都免不了管制及考核的步驟。管考予人的印象通常代表節制及不逾矩,但我們以為,管考的目的恰應在發現缺漏、及時彌補,以及精益求精、「不二過」上頭。當下的管考作業都重在糾察錯誤,殊不知養成執行者「怕犯錯」的心態,才是最大的行政迷思與疏漏。要達致理想下的管考,除了主官管要有夠硬的「肩膀」外,督察單位、民意機構亦要鼓勵「無犯意」的開創性作為才行。公部門或許很難擁有民間企業的自由與彈性,但鼓勵積極、創意應是公私俱同的。基此,「管考」是鼓勵作為,而不是扯後腿;是「想方設法」,而非「此路不通」。管考作業若能以「順遂理想政策的執行」為主軸,當更能「苦民所苦,急民所急」,創造更理想的行政績效。
總之,金門的福利很多,但很多的是我們突破困境、望想瑰麗的企盼。金門無畏被定位為「有錢人」,因為我們樂於為民、為國創造更多的「利多」。「利多」如能具體促進目標產業的興隆、澤被廣大民眾,便能極大化政策利多;如何極大化政策利多?恐怕還得從全面性的鼓動積極、創意與活力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