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別再傷了金門人的心﹗
據報載,經建會針對是否興建「金廈大橋」,或縣府所稱「金嶝大橋」的評估報告已然出爐,結論是:這座橋有經濟效益,但金門交通基礎建設、觀光發展等仍不成熟……現階段仍不宜建橋。報告中指,應先規劃路線,與大陸協商,等「金門發展更健全、更有吸引力時再來興建」。此外,報告中並建議先推動連接大、小金門的「金門大橋」再徐圖發展。
身為中華民國的一份子,我們能理解,建構金嶝大橋牽涉兩岸諸多問題,確實需要協商,也能理解除了地方發展之外,還得從大局出發全盤考量;讓我們暫且撇開「政治浮橋」究竟多一座或少一座,亦不論這是否就是官方立場,但報告中緩建的「理由」不免讓人心寒。
其一,金門長期被漠視,各項發展極其困難,資金、人才的外流,又豈是這座連紙上作業都還沒有的「金嶝大橋」建橋之後才開始?
其二,金門交通基礎建設薄弱,這是任何明眼人都知道的事實,機場、碼頭與對岸相較,少說落後十年,歷屆立委、金門縣議會、金門縣政府多年來的大聲疾呼從來不曾間斷,這些聲音,過去中央是如何因應的?
其三,觀光一直是金門的發展主軸,戰地政務解除以來,地方政府的投資與努力從未停歇,爭取「金嶝大橋」不正是為了營造海峽旅遊圈,以發揮金門戰地、閩南文化優勢,追上觀光發展的腳步嗎?
此外,在這份「報告」中建議,金門未來以「觀光」、「大學」、「免稅」、「醫療」為中長期發展的特色與目標。然而這四項,無一不需中央的政策「傾斜」。
想觀光客倍增,交通基礎建設問題不解決,其他都只是空談。落地簽證甚至免簽證的開放,也得看中央政策。唯一的技術學院要升格大學,得看教育部臉色。免稅島的免稅範疇、營運門檻等,得看財政部臉色。醫療更別提,即便提升為署立醫院以後,多少年來始終還是金門人心中的痛。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報告」建議將金門定位為兩岸往來的「先行示範區」,期能突破台灣本島加諸金門的法令限制。
從這份報告中,我們有理由懷疑,中央是否準備拿「金烈」換「金嶝」?倘若這正是中央短期內對金門的規劃,我們誠摯的呼籲,馬總統千萬別再傷了金門人的心,未來若形成政策,要先建「金烈」、等待「金嶝」,相關單位就應該在最短時間內加速落實金烈大橋興建,先破除第一座政治浮橋,逐步恢復金門人對中央的信心。
在此同時,中央應儘速與地方政府研議如何落實「先試先行」,加大對金門的政策支持,不論是觀光基礎建設的投資,大學改制所需的人力、物力,免稅範疇的擴大與落實,以及對金門醫療的改善,中央都要真正拿出誠意來逐一落實與改善,否則,一再讓金門發展的相關計畫進入技術官僚「評估、報告、再評估」的迴圈,遲滯了金門發展的契機,只會一次次地刺傷金門人對馬總統殷殷盼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