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霧鎖金門不再是「夢魘」
〈霧鎖金門 尚義機場無機可乘〉、〈大霧搞飛機 旅客歸心似箭〉,三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出自《金門日報》兩則關於三月二十二日霧鎖金門,二千旅客受困及翌日霧散,航班恢復後疏運金門到台灣五千一百旅客的交通新聞報導。霧,是一種大自然的氣候現象,但「霧鎖金門」所引發交通、旅遊等相關問題的瓶頸,更需要重視、化解。
位居海島的金門,春季多霧。舊志就金門海霧時或昏霾現象,描寫道「春或淫雨連旬。苦霧漫山蔽海,咫尺不相辨,北風來始散」;因濃霧形成金門與台灣獨特的交通狀態,一九九九年《天下雜誌》一篇〈把北風留給金門〉的專題,有段生動的現場描述:「『現在多少了?』『已經從六○○升到一二○○了。』『唉,甚麼時候才會升到三二○○?』這裡不是證券號子,大家談的,也不是指數的起落。這裡是台北松山機場,一九九九年,四月。大家殷殷探詢的,是金門機場的能見度,因為春天的濃霧,金門能見度不佳,機場已連續三天關閉。這群急著回家趕上班、出差、歸營、觀光的人,將希望寄託在能吹散濃霧的北風:『等待北風,我們就能飛了』。」
〈把北風留給金門〉,《天下雜誌》的報導經過了一年多以後,二○○一年元月,金門與廈門小三通,台、金航線又多出等待搭船接駁往返的旅客,但一遇「霧鎖金門」,夢魘就來。以媒體對焦的今年三月二十二日為例,「立榮、復興、華信三家航空公司計取消了來回八十班的班機」、「兩千多位軍民旅客『無機可乘』,滯留金門」、「旅客只能趕緊聯絡晚間的下榻之處」、「近百名旅客夜宿機場大廳」;這批旅客中,眼見當日自金門回台無望,有人當機立斷趕緊坐小三通客輪到廈門乘機回台北,與佛光大學歷史所教授卓克華同行赴金、廈要回台灣的歷史學者錢奕華,為趕回台出席一重要活動,不惜再花更多的時間、金錢改繞回廈門搭乘飛機直航台北。《蘋果日報》引述因霧困守金門的台商劉麗萍的說法,「太麻煩了!金門的霧季簡直是夢魘!」
霧本來是美的、浪漫的,豈是「夢魘」?「霧都」巴黎、倫敦帶來多少國際觀光客?落籍金門的詩人鄭愁予喜歡金門、馬祖的雲與霧,在詩人獨具的眼中,兩地的「祥雲彩霧」還真可「發展霧島觀光」。但「霧都」巴黎、倫敦的機場擁有最先進的導航系統,可以輕易突破雲霧飛行、起降;「霧島」金門的機場屬戰地政務末期缺少眼光、看不見未來的簡陋丙種航空站產物,儘管解嚴後的導航設備、起降能見度已有改善,但一遇濃霧,仍然插翅難飛,空中盤旋、無效飛行的次數在所多有。不為、非不可為,拿出國際標準來充實、強化金門機場的導航設備,相信當今班機遇霧無效飛行的情形還有改善空間。
在暫時無法克服天候因素造成飛航困境、旅客滯留所衍生的種種窘境下,地方政府與觀光旅遊相關業者,也不妨思索一套因應「霧鎖」下的交通、休閒配套辦法,譬如,如何紓解困住的候機客免於夜宿機場打地舖?如何讓過去不曾在金門過夜的小三通台商有個去處、趁此認識感受一座島嶼的風土人情之美?如何創造觀光客一個延伸停留時間的良好休閒、消費環境?
霧鎖下等待回家或下一個旅程的心常是焦躁的、浮動的,如果身處的環境又缺少優質的住宿、旅遊休閒、消費等配套,只會加深外在與內心的不安因子。因此,為滯留金門的旅客規劃出一個良好、舒適的「多出來的行程」,看似一件不起眼的事,卻也可能降低霧季「夢魘」、發展另一種「霧季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