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島嶼.慢鄉」的啟示

發布日期:
點閱率:832

今年3月,內政部營建署兩年舉辦一次的「台灣城鄉風貌整體規劃示範計畫」競爭型評選結果出爐,金門縣的「島嶼.慢鄉│金門碧山的傳統與未來」在全國各縣市的提案中脫穎而出,與台東縣「輕近海岸線│台東太平洋海岸步道發展計畫」、苗栗縣「揉風慢活貓裏海」並列優等(第二名),僅次於特優的屏東縣「屏東深呼吸│屏東萬年溪整體營造計畫」。
這是繼2005年的「僑鄉與戰地之再生│一個關於時間與記憶的地景保存設計」(成功陳景蘭洋樓與金湯公園整建案)榮獲第二名大獎以來,金門再度於競爭激烈的城鄉風貌示範計畫評比中獲得肯定。預計2至3年的時間,東半島的碧山聚落、碧山靶場將與陳景蘭洋樓一樣,將以濃郁的人文風情與嶄新的科技精神重現於世人的眼前。
金門迷人之處,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才能完整領受。金門的地理空間與歷史脈絡極為特殊:它位於國境之西、廈門以東,曾是兩岸對峙、世界冷戰的軍事前線;它曾有海濱鄒魯、南洋僑鄉的美譽,今日已成生態多樣、休閒慢活的美麗島嶼。很清楚地,唯有確保這些既有優勢,並發展為優質的居住、旅遊環境品質,才是金門永續發展的有效路徑。相對於19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城市高速發展所形成之城市風貌單調、一致化與非人性化,金門所堅持的人文精神、地域美學及永續發展之取向,將是海峽西岸高速發展的城市經驗未來學習的典範。
「島嶼.慢鄉」的成功之處,在於重新詮釋了傳統聚落價值的當代價值。以「重拾地方智慧,迎向生態永續」的理念,創造地域空間的美學價值。簡單地說,這個計畫採取了四種概念進行規劃設計:一、環境倫理之尊重:風水觀念,因地制宜;二、綠色生產之落實:就地取材,永續經營;三、場所精神之營造:土親人親,文化認同;四、在地美學之展現:特色地景,傳統創新。
因此,整個計畫提出五大重點:一、聚落文化地景的守護與經營:聚落風貌的修景(如頹屋藝術化)、文化資產的活化利用(特別是陳清吉洋樓);二、島嶼生活環境的新想像:包括「三生」(生態、生產與生活)環境整合性的保育保存,如聚落風水池的保育、菜宅的維護;三、軍事地景的轉化與利用:「碧山靶場」的去軍事化、去恐懼化之再生設計;四、再生能源的運用:善用日照充足、東北季風強勁的金門環境條件,並發展成金門東北角的綠色載具(太陽能電瓶車)之特色交通系統;五、建立國土空間美學的新典範:以金門成為台灣海峽新門戶,並做為21世紀人居環境的典範。
有別於以往偏重於歷史保存的提案方向,「島嶼.慢鄉」案揭示了一種新的路徑,文化與科技之整合,也就是未來金門的傳統聚落將可能同時存在著古典的歷史風貌與未來感十足的太陽能或風能發電系統,和諧而不衝突。此外,不只是規劃設計,營造過程中材料與工法的在地化,看似傳統落伍,其實具「節能減碳」的當代意義,譬如以在地的蚵殼灰取代水泥,不但降低生產與運送水泥過程所產生二氧化碳,也有助於特色景觀的營造。這些具體作法,都能使金門的空間環境點點滴滴地美麗起來,也讓金門在人類文明史中對抗地球暖化的過程中盡了一份心力。
如果,「賺慢錢」可以讓金門人「富可過三代」,「過慢活」可以讓金門人延年益壽、健康快樂的話,「慢鄉」的營造將是這些生活哲學最佳的寫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