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時代﹐照見一座島嶼
──從蔣經國百年冥誕看金馬的戰地與民主歲月
「經國先生自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大捷後,至七十四年,先後以蔣公代表、總政戰部主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部長、行政院副院長、院長,以及總統身分,巡視金門一百二十三次,停留金門三百五十二天,也將三萬餘言的巡視紀要,編入七十六年版的金門縣志」,已故中央社駐金門特派員郭堯齡先生留在《兩代蔣總統與金門》書中的一段記載,並道出了「這些巡視活動,是為中華民國地方志的部分,將與歷史並存,與金門史蹟同壽,為金門河山增色,永遠流芳於未來」,顯見了一位政治人物之於一塊烽火土地的綿密、深厚情感。
二○○九年四月十三日是故總統蔣經國百年冥誕,這一周,各界也展開了「經國周」的紀念活動,官方與民間,電子與平面媒體間都瀰漫著濃濃的緬念氛圍,經國先生的公子蔣孝嚴還特地前往金門追思父親;台北《聯合報》發表社論〈紀念蔣經國:恩典與憂思〉,就「恩典」面切入,直指蔣經國成為一種「政治典範」,「是因為台灣畢竟也有這麼讓多數人民感動認同的政治典範,成為人民衡量政治境界及領導效能的真實標尺,這誠是珍貴的歷史資產」,又認定蔣經國一生集大成的功業,就在毅然實現解嚴及開放兩岸交流。
對經國先生的政治、歷史評價,已出現了諸多的論述;與戰地金門的這一段互動,也有不少的記錄,金門甚至立「蔣經國紀念館」尊崇其一生貢獻。就軍事面,在八二三砲戰猛烈的彈雨、台海命運岌岌可及之際,經國先生親上烽火線督軍,達到了穩定軍心、安定民情的作用;就政治面,金門的政治、教育、民生等層面,亦多來自他的發展指示。以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戰役為時間點,迄一九八八年經國先生過世止,可以說,有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金門這座島嶼的命運是與經國先生緊緊相連、相繫的。
金門人對經國先生的尊崇、感念,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經國先生參與軍事、入主國政的漫長歲月,也是金門人長處漫漫戒嚴、軍管的年代,戰地軍事為重,少了民主自由、民生建設,致金門人口大量外移、國民所得大幅落後台灣,長期被封鎖、禁錮的島,即使總統經國先生晚年在宣布台灣解嚴時,並不涵蓋金馬;接任的李登輝在宣告中華民國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時,金馬仍繼續戒嚴,逼得對國家最忠誠,心血付出也最多的沉默金馬人,不得不走上街頭抗爭,呼喊解嚴、回歸憲政,當時主流媒體《中國時報》不惜以〈台灣欠金馬一筆爛帳〉的標題回應。經國先生有知,該如何看待軍事第一、政治第一的金馬島民被壓抑的民主心靈?兩岸關係逐漸從武力走向和平的氣氛下,經國先生的晚年,金馬的架構、金馬人的出路,究竟有無列入他的政治思考版圖中?
八二三砲戰開始,即與經國先生展開達三十年追隨歲月的郝柏村,所出版的《郝總長日記中的經國晚年》一書,透露了一九八四年起經國先生與金馬互動的幾大訊息,包括有意逐步推行金馬裁軍、「金門民航可在安全維護前提下以包機開航」等指示,他也關切金馬的水電、醫療以及「金門沒有議會」的現狀,足見經國先生在晚年時,是認真思索過軍事體質外的金馬政治、民生、交通現況與發展的。但或許發出的聲音不夠強大、執行力出了狀況,也或許還有其他政治考量,經國先生在世時,他無法親自目睹金馬的民主化。種子,卻是撒下了。
蔣經國百年冥誕,我們把追思場景從台灣拉到金門,透過一位具典範的政治人物與金門、金門人的互動章節,看到一個時代的脈動,也照見一座島嶼變化,更期待金門在民主、和平的腳步穩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