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與民意
選舉是民主政治的表相,真正的民主是公義。我國在解除戒嚴後人民自主意識高漲,凡事以人民意見為先,政治人物開口閉口盡是民主民意,卻不知如果民意是最正確的決事方式,那立法院即是正義的殿堂,立法委員將是正義的化身,然而,我國立法院卻是人民最不信任的機關,立法委員是公認的亂源,這表示民意可能是盲從的,是可以被誤導的,甚至可以被收買的,這其實就是民主政治的盲點。
公義不僅是公眾的利益,更應該擴大至文化、社會與環境之保衛,如果只有民意而無公義,蘇花高速公路已然建成,黑面琵鷺早已滅絕,金門國家公園可能已被逐出金門,金門水韭與水獺已消失無蹤。我們的環境與生態其實完全仰賴公義的堅持,當民意與公義相衝突時,政府將扮演的決定性的角色,執政者的考驗在決定爭一時的民眾支持或爭一世的公義實現,因為此時公義將是一條孤獨的道路。
在公共議題決策上民意與公義相符時,施政順暢,但民意與公義相衝突時,地方型政府多以民意為依歸,尤其未經充分討論,資訊未全然公開,由此獲致之民意對公義傷害最大,因沒有整體性之規劃,經常亂象層出不窮且影響深遠。小者如金門各聚落爭相鋪設花崗石板,各社區爭建活動中心,豪華農舍遍佈各地,小眾獲得滿足,大眾權益與環境似乎可被犧牲。而大者如烈嶼公投之結果,高達八成烈嶼公投票贊成小金門不列入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管轄範圍,此議題上居民是否已充分認知國家公園存在之優缺點?國家公園對烈嶼之貢獻是否已有所了解?國家公園撤出對烈嶼之影響是否已傳達?公義與民意是否可有平衡?公投是好事,但只有充分討論與資訊公開之公投方有意義。
此外,三節發放回饋券的決定,確實讓金門百姓雀躍,憑空掉下一萬餘元的意外之財,何樂而不收?然而這恐怕是合了民意卻傷了公義。每節三千六百元的回饋券,雖然可稍稍改善金門經濟現況,但在欠缺相關配套規劃之下,成效恐怕有限;再者,以更長遠的眼光與思維來設想,這筆經費還可以拿來稍事改善金門醫療,可作金烈大橋建橋基金,可規劃全島無線資訊電子化,可推動金門大學城,可投資教育改善師資與教學環境。在大環境不景氣時,政府應該投入長期發展計劃,想方設法改善金門環境品質,提昇金門競爭力,未來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投資,創造更多效益。
非政府組織在實現社會與環境公義之過程十分重要,專家學者與公益社團經常是公義之發言人,政府應多接納,以了解不同資訊,不能單以民意作為消極交代,學習如何與民溝通,促進公義之認知。金門是小地方,沒有空間與時間去實驗,也無法承受太多的錯誤,惟有實現具公義之公民社會,金門方能永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