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未來
雖然距離年底選戰還有一段時間,但有志角逐百里侯的各路好漢早已展開佈局,有些透過電視廣告或看板向選民問好,有些設立服務處爭取認同,有些積極跑攤建立人脈。民主儘管不是最完美的制度,但至少讓人民相信可以當家作主,決定自己的未來。
然而不可諱言地,金門解除戰地政務迄今不到十七年,百姓對於投票式民主仍處於邯鄲學步的階段。其中,一些長期且令人擔憂的問題是:當選者憑藉的多半是宗族網絡關係,缺乏公共政策之論證、賄選綁樁傳聞繪聲繪影等。其實,這些困境就是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尚未成熟的反映。
用簡單的話來說,公民社會是指相對於國家政權控制之外、具自主性、圍繞著共同利益、目標和價值的不同行動團體,有時我們也稱它為「非政府組織」(NGO)、「非政治組織」(NPO)。公民參與是民主程序的核心概念,而且公民應有機會參與推動及享受社會發展。由下而上、草根民主是公民社會的重要精神。
那麼,為什麼我們認為「地方派系化的宗族組織」不是公民社會?最主要的原因是宗族乃以血緣譜系為主,有遵循倫理輩分的悠久傳統,以處理內部事務並維護其利益為目標,是傳統漢人社會具有高度生命力的文化遺產。但在面對當代政治及公共事務時,地方派系化的宗族(或者更準確地說,以族老命令為依歸的政治判斷)不見得是好事,因為絕對且不容挑戰的宗法倫理有時會壓抑多元的聲音,致使意見趨於一致,甚至成為一言堂。
公共政策的高度相似,也是歷年來金門選舉的特色之一。然而,這並不完全代表社會對於金門發展有高度的共識,相反地,曝露了候選人經常缺乏核心價值,只要選民提什麼、要什麼,就直接放入政見中,不會判斷不同意見是否會衝突。舉例來說,中央提供了「博奕產業」的選擇,卻又高喊「大學島、大學城」的建置,若有候選人以此為政見,這兩者之間是有矛盾的,世界上幾乎沒有開設賭場又能成就一流大學的地方,家長也不願意將孩子送往賭城讀書。因此,人民若重視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與政策目標,自然而然候選人便會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方針,才會避免民粹式、一味討好的模式。
賄選更是民主之恥。大家都可以明白,靠賄選而當選的人,未來所圖謀的必是個人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影響的層面將會從公共工程品質的低落、人事關說的浮濫、肉桶分贓政治結構的形成、法律道德的淪喪等,進而造成整體競爭力的崩潰,二十世紀拉丁美洲的軍閥與毒梟治國之殷鑑不遠。但即使這些道理不明自證,鄉親在面對幾千元的誘惑時,仍不時傳出收賄之情事。收賄,出賣的不只是自己的靈魂,更是葬送子孫的未來。
是故,能否藉由這次的選舉,改變昔日的政治文化,提倡新價值,建立新思維,開拓新視野,擬訂新戰略,可謂當務之急。而真正可以改變風氣的歷史作用者,就是選民本身。惟有以檢視公共政策及候選人品行而非看重裙帶關係的選舉文化,才能將金門帶上可長可久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