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島開發與環保應同時兼顧
大小金門面積一百五十平方公里,戶籍人口八萬多人,實住人口五萬多人,小小的金門塞進了機場一座、火力發電廠一座、商港二座、儲油庫一座、酒廠二處,還有全國各縣最高之道路密度,縣內工程處處皆有,可能也是全國各縣市工程密度最高者,如果到台灣類似金門的鄉間看看,一定看不到如金門之工程量。
環保署最新一年金門空氣品質報告出爐,民國97年金門空氣不良日數高居全國第一,此報告之正確性尚待探討,測站位置與儀器高度皆有檢討的必要,但無論如何都不會讓金門空氣不良日數變成全國最低。報告中空氣微粒組成主要為大地粒子(即粉塵或揚塵),並非工業污染之微粒,這結果讓我們不得不檢討自己,而不再是推給大陸廈門或海滄,這些污染源都是來自金門本身,舉凡道路揚塵、農地耕作、工程開發,都是造成金門空氣不良之主因,這與先前所說金門工程密度可能為全國最高之現象,不謀而合,縣內各地的工程開發所產生的污染、種植高粱的旱田吹起的粉塵以及全島集密道路上車流之揚塵,在這座島上到處奔竄,我們眼睛無法看到的細微顆粒皆為科學儀器所收集,讓我們無法辯駁。事實上,金門歷年空氣不良日數皆高居前茅,民國96年為全國第二高,僅次於高雄市,這代表此現象並非偶發,而已形成另一項「金門特色」了,一般觀光客皆被誤導,以為金門空氣真好、新鮮舒適,但科學儀器卻告訴我們不願意聽到的真相,然而此結果應該可以讓我們省思,什麼原因讓金門空氣不佳?而我們又應該如何改善?
金門是一座島嶼,除少部份農產可自行供給外,多數物資皆仰賴進口(無論來自台灣或大陸),然而消費後產生之垃圾與廢棄物則無處可去,必須就地處理,全盤吸收,日積月累之結果將是垃圾滿為患,再多的掩埋場都不夠。同理,工程開發也造成相同的問題,水泥、花崗石板、磁磚等最終皆成廢棄物,最後還是堆積在我們這座海上仙洲,如果我們仍以目前工程量持續開發,很快的我們下一代將面對嚴重的垃圾問題,他們承接的可能不是青山綠水,而是堆積如山的廢棄物。
金門地理上的弱勢有時會形成爭取經費的優勢,中央政府都會為金門留一筆錢,加上金酒公司的盈餘,造就金門財政的優渥,而縣府為了地方發展近年來積極推動工程開發,各村里也競相爭取硬體改善,最後就是工程量的暴增,到處不是混凝土就是花崗石板、填海造港、填石造路。雖然島嶼無可厚非的較大陸型地區有更高密度的設施,但為求島嶼之永續發展,經濟、社會、環境皆須兼顧,我們投資在生態保育與人文營造仍然太低,工程開發恐已接近飽和,未來應該工程減量、開發減少,以文化、生態吸引觀光客,多投資在生態保育、多用心於文化建設,留些荒野、留些自然、留些清流,讓金門人可再享受清新、讓動物有家可歸,讓金門再回到海上仙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