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桐花」何處覓﹖
桐花迎春,客家桐花季如火如荼的展開,宛如一場文化「春吶」,每到春天,吸引無數遊客賞花的同時,也推介了客家文化。與之相關的傳統產業,甚至文化創意產業也隨之蓬勃開展。雖然,再美的花都有凋謝的時候,但客家文化卻包裹著桐花的柔美意象,年年綻放,讓觀光的推展具高度的永續性。客家桐花節的成功,顯現出從觀光行銷的規劃到相關配套的嚴謹度,也凸顯了政府部門站在「制高點」以俯瞰的角度,全面性將所有客家元素吸納在內,以達到多元永續的發展。搭著桐花季舉辦的桐花節活動,打響客家文化的知名度,桐花謝後,客家文化的推廣活動並沒有消失,台北縣甚至成立了客家文化館,搭配學校及媒體,讓客家文化不僅完整保留,還藉由學習活動以達到傳承及開展。
文化傳統產業與在地觀光行銷近年來一直是地方政府發展的重點,客家桐花季行銷整體客家文化,其他地方則行銷當地人文特色,諸如鹽水蜂炮、宜蘭搶孤、大甲媽祖繞境等宗教盛事,都已成為地方觀光發展主力。大甲媽祖這一兩年更突破宗教界給人的傳統意象,成立網頁,打破宗教高高在上不可親近的藩籬,出現了Q 版的媽祖以及生活上可以使用的週邊產品,媽祖不僅是地方耆老所崇拜的對象,更因為多元活潑的行銷,也已培養了一批新生代的支持者,因為,網路無國界,求神庇佑如果也沒有時空限制,網路即可拜拜、擲筊,這樣的媽祖多具親切感?自然激起網路使用者想要瞭解媽祖的動機與探訪的意念,而這些,網頁上都有詳細的地圖與解說,無形中,將大甲媽祖推向全島,甚至推向世界。
金門有濃厚的戰地文化,有豐富的人文,有浯島城隍,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與生態,比起其他地方,可供推展的資源更多,可以觸及的層次更廣。縣府為積極發展觀光,雖舉辦相當多的活動,但是成效有限,當然,部分可以歸咎於金門有地域上的不便,但是,應當省思的是為何花蛤季、詩酒節、城隍繞境等活動舉辦的規模越來越大,舉辦的名目也日漸多元,但金門的能見度依舊不高?觀光行銷的環節是否有所疏漏?或者,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取長補短,何者可供金門借鏡?涓滴足以湧泉,何者可供整合?哪些需要調整與改進?應跳脫為了辦活動而辦的思維,思考背後的永續發展。
金門的觀光定了調,卻沒有明確的定位,長期單點單項的行銷缺乏整體規劃包裝,加之以網頁設計上尚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地方資源的整合不足,以至於觀光產業的開展相當吃力。何時能像桐花開在網頁上,逐日出現可供賞花的路徑,金門的網頁也可以出現候鳥落境的路線,逐漸開放可供賞鳥的區塊供愛鳥者探訪?何時能像大甲媽祖出現在網路上,城隍爺也有深入人心的Q版形象可供本島以外的信眾崇拜,與非本地的人們產生密切連結?何時金門才有自己的「桐花」?金門沒有桐花,但是同具象徵意涵的形象建立與整體觀光的開展,有待當局及關心這塊島嶼的人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