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事件﹐該落幕了
──從法理與政治面看馬山連長林毅夫叛逃事件30年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唐朝以後,這一天被俗稱為端午節,千百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中國人每年最重視的三大節日之一;公元前二九九年的端午,戰國時的楚國三閭大夫、著作《離騷》的屈原,有志難伸,致秦伐楚,囚禁楚懷王,屈原含恨投汨羅江而死,為誌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忠義氣節,一九三九年起,端午又獲議定為「詩人節」。拋開遠古的記憶,把時空拉回三十年前的戰地金門,就在陸軍總司令郝柏村上將陪同總統府戰略顧問何應欽、顧祝同、黃杰、尹俊到訪與軍民提前歡渡端午佳節兩天後,駐守第一線的馬山連連長林毅夫竟自敵前失蹤,致金門全島展開大規模的「雷霆演習」,直到發現林毅夫已泅渡至大陸廈門為止;林毅夫「滿腔熱血」在大陸過了一個「回歸祖國」的端午節,卻讓金門軍民「草木皆兵」過了一個「山河變色」的端午節。如今,「林毅夫叛逃事件」三十年了,台灣是否解除對林毅夫的通緝,讓他返鄉探親?軍事、法理與政治面糾結,爭議再起。
〈馬山連長 林毅夫叛逃事件30年〉,五月二十三日《金門日報‧鄉訊》的一篇專題報導,勾起島民塵封已久的記憶,也引發是否軍法論處,或解除通緝,讓林毅夫回家的複雜思緒。
「林毅夫事件」的簡化情節是這樣的:台灣宜蘭人,原名林正義,後改名林正誼,到大陸後易名林毅夫。自台大農工系投筆從戎轉讀陸軍官校,書生報國情操感動全國上下,總統蔣經國特予召見嘉勉,成為「愛國青年」的象徵典範,也是軍方刻意栽培的「明日之星」,軍校畢業後再讓他到政大企管研究所進修碩士,與第一名自空軍官校五十五期畢業的金門人張家生成了同班同學,取得碩士,林毅夫下部隊至金門,擔任二八四師馬山連連長,不意在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主持晚點名後,夜黑風高,帶著防區作戰計畫、兵力配備等重要軍事資料游向大陸,投靠「祖國」,三十年後的林毅夫,已是留美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博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二○○八年五月三十一日,獲任命、就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是第一位來自中國,也是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從馬山連連長越過金廈水域後,化身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寫下「叛逃」大驚奇,其言行動向,這些年來,不時牽動了兩岸敏感政治神經。就在「叛逃事件」三十周年前夕,前台北地方法院院長胡致中投書立委發表意見,批國防部在林毅夫叛逃二十三年後,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才對他發布通緝令,在法言法,明顯是「違法通緝」,嚴重斲傷台灣民主法治招牌,胡致中指出,林毅夫犯敵前逃亡罪,在逃亡時即完成犯罪,追訴權時效應自民國六十八年五月十六日犯罪成立時起算,至民國八十八年五月十六日,屆滿二十年,犯罪行為追訴權消滅;胡致中又進一步說明,國防部因為林毅夫敵前逃亡,事關民心士氣,當時並未發布通緝,以「失蹤」結案,直至民國九十一年五月,林毅夫要返台奔喪,國防部才對林毅夫「補發」通緝令,顯然是誤解法律,違法通緝,有違「法律之內,人人自由」原則,他認為林毅夫的追訴權時效已完成,刑罰請求權就消滅。
前台北地方法院院長胡致中針對林毅夫「違法通緝」的論點發出後,受到政府重視,國防部長陳肇敏回應會「審慎研究」;總統馬英九受訪時也對林毅夫事件,表示站在國防部立場「需要一點時間來解決,但解決這個問題的條件還不完全具備」,他又從政治面考慮,「也許有人很高興,但一定有很多人覺得不公平」。
馬山連連長林毅夫敵前逃亡是事實,也是軍法論處的死刑、唯一死刑;但在法理上,追訴權屆滿二十年後,國防部才「通緝」他,也是法理上的「違法通緝」。
一個三十年前端午前夕消失在金門,崛起在大陸,滿懷民族情感,試圖實現「解放」大陸同胞,建立富強中國理想的熱血青年;林毅夫事件,該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