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發展的新議程﹕寫在六四前夕
一轉眼,1989年的六四事件已二十年。二十年,足以讓當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靜坐抗議及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聲嘶吶喊的熱血青年昇華為沉穩內斂的壯年;二十年,足以社會主義國家質變為全球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二十年,國家刻意的壓抑,也可讓年輕世代無從探究六四的真相,進而徹底遺忘;但無論如何,一個無懼的青年以血肉之軀阻擋在鋼鐵戰車之前的畫面,卻是許多人難以抹滅的歷史記憶。
為了與中國大陸交好,常年支持六四平反、會晤民運領袖王丹、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馬市長」,到了「馬總統」的地位便不再公開聲援。對比於在國際場合對中國十分友善的法國總統薩科奇,寧可捨棄中國訂單也要接見達賴喇嘛之選擇,馬政府這種轉變顯然是政治利益的精算,而非對於核心價值的堅持。
今年5月22日,王丹在一場座談會中表示:「兩岸關係日益密切,中國大陸一舉一動都牽涉台灣切身利益,台灣朝野沒有理由不對中國的政治狀況與民主發展表示關心,他也不認為,一旦台灣表達對大陸民主或對六四關注,就會損及台灣利益。」「台灣與中國打交道,應更關注於中國蓬勃發展公民社會的引導力量。」
這些話語拋給「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的執政黨,還有「把屁股對向中國」的在野黨,格外顯得鏗鏘有力。前者,以資本家利益為導向,低估中國大陸風險,忽視共產黨「以商逼政」之政治目的,與中國大陸的各種協議不是秘而不宣、就是迴避國會監督的民主機制,確實讓人民對未來的國家前途產生不確定感。後者,缺乏自信面對中國,無法妥善處理「中國崛起」的危機與轉機,未能將台灣認同與族群政治由排他性的思維擴大為包容性的論述,亦讓人民感到失望。
其實,在各種地緣政治、經濟發展與社會文化聯繫的考慮下,我們無可迴避中國大陸的發展經驗,金門與馬祖尤其如此。但絕對不能只是簡化成經濟上的議題,也就是只將中國視為生產工廠與銷售市場,而忽略其他層面的影響。舉例來說,冬季金門的海岸受到福建海漂垃圾的污染,嚴重影響了本地漁業(如石蚵及其他養殖業)的永續發展,是故中國大陸的環保問題不再是「事不關己」,而是必須協商的議題;更甚者,以我們逐漸成熟的環境意識(如垃圾分類及減量)、技術(如資源回收再利用)影響他們,達到共榮共存之目的。
又如,人權事實上不只是政治上的權利,而是一種公民權的體現。中國大陸城市的公民社會正在醞釀,各種關心公共事務的團體如雨後春筍。以廈門為例,2007年,為了反對陳由豪所投資的海滄PX(對二甲苯)廠,廈門市民曾經大舉上街,迫使廈門主政者不得不預先宣布暫緩該化工廠的興建。事實上,如果這個工廠興建起來,未來隨著夏季的西南季風,不只廈門島,連一水之隔的烈嶼及金門的空氣都將蒙受化學汙染。這些切身的議題,難道金門不需要了解與關心?
這就是王丹所說的,我們應該扮演關心及引導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一股力量。公民社會的健康發展,絕對是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之後的重要議題。金門,曾經是自由陣營的前線,要有信心可以成為歷史保存、生態保育、公共衛生、民主法治、自由人權的一扇櫥窗。紀念六四,不是為了控訴,而是讓掌權者真正畏懼人民的力量,這樣兩岸的華人才有真正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