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值得一個更好的建成環境
近日正值議會施政總質詢期間,議員關注的施政焦點莫過於所有金門鄉親最殷切期盼的水頭碼頭與尚義機場擴建。在此同時,據報導國內有多所大學有意赴金門設立分校,縣府也計畫規劃教育園區提供各校籌建校舍所需。自從實施擴大小三通以來,金門頓時成為兩岸交流的重點,可喜的是各界對金門未來發展的信心倍增,這點從媒體調查本縣縣民光榮感攀升第一可知曉。不過,隨處可見大興土木的新建住宅到處可見,其所帶來的是原有的建成環境的劇烈變化,令人不禁對於原本良好環境品質如何永續維繫感到憂慮。
在維繫原有空間品質上,現有如雨後春筍般的新式住宅建築有無必要透過更積極的輔導,使其能夠在設計上創新且融入現有的地景,避免亂無章法,陷入失控狀態。在台灣,許多城市或鄉鎮早已體會到細緻規劃都市空間與導入創意設計的重要性,不僅是公部門秉持專業與開放的態度,更是結合專業設計者的創意與巧思。於是從宜蘭(宜蘭厝)到台南(藝術造街)甚至是高雄(愛河水岸空間),一個個令人驚豔的生活環境開始出現,不僅吸引觀光人潮,更重要的是居住人口開始回流,地區真正產生結構性的變化。
在歐美國家,一個城市或地方往往會以一個主要的建築物作為其標誌,例如紐約的帝國大廈、自由女神像,巴黎的羅浮宮、凱旋門等。近年來更有西班牙小城畢爾包因建築師法蘭克.蓋瑞 (Frank O. Gehry)所設計的古根漢分館(Guggenheim Bilbao)而躍上國際舞台。同樣地,金門在面對未來多項大型公共建設與校園規劃等陸續開展的同時,如何建構一個開放且良善的設計與營建環境成為當務之急。
亦即,在兼顧文化與自然資產的前提下,政府應排除障礙,創造誘因,全面改善營建環境,鼓勵本地與外來的設計團隊參與各項建設。其實,先前所倡議推動以豐厚的縣政資金挹注成立的「金門文化基金」或「金門基金會」即可以對創造優良的設計與營建品質進行實質支持與獎勵(資助舉辦國際競圖與建築設計經費專案補助),補足長久以來因離島地理位置無法吸引國內外知名優秀設計團隊來金的缺憾。尤其以縣政府相關單位或是具有專業建築及營建科系的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更應扮演積極推動的角色,讓公共建築與校園建築的設計與營造品質得以相輔相成,進而帶動全島設計與營建環境的良性循環。例如:機場與港口的擴建如何充分展現一個在地的自信心與島嶼的自明性,具備國際一流的機場與碼頭水準;校園建築如何具有實用與活潑的特質,不僅維繫閩南風貌,更具創意特色,形塑出兩岸一流學府的面貌。
倘若各界特別是即將投入選舉的各參選人能夠深刻體會與共鳴並化為實際行動,則假以時日,金門的空間品質必得以全面改善與提升,脫胎換骨。願不願意努力僅在一念之間,因為金門值得一個更好的建成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