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基礎建設是永續發展根本
李炷烽縣長「金廈特區作為兩岸和平試點的可行性及條件」專文,日前由本報特載刊出,有關金門未來發展議題再度引起重視。李縣長認為,金門正走在發展的十字路口,未來何去何從?已是不容逃避的課題。今以專文中「架構條件分析」第二項「對接海西經濟區的基礎建設」析論之,建請中央政府重視金門地區基礎建設應該優先發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五月中旬,大陸首屆「海峽論壇」廣邀台灣各界人士,在福建省的福州、廈門、泉州、莆田等地分別舉行了十八個場次的交流活動。值得關注的是中共國務院於論壇前夕公佈了「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讓福建大膽先行先試,將海西建設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區域。此外,國務院台辦主任王毅更於論壇大會上宣佈了八項具體惠台政策,展現與台灣各領域、各產業密切合作的旺盛企圖心,爭取轉移台灣製造業和研發機構,推動閩台金融、物流等方面的合作,打造閩台產業合作基地。
中共為了促進「海西經濟區」的建設與發展,規劃建設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廈門高速鐵路以及城際鐵路和一批港口鐵路支線,形成與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快捷鐵路系統,預示著「海西經濟區」鐵路網將越織越密。以廈門為例,由於政策目標明確,短期內將加速完成海西高速路網,在公路方面,二○一○年前將完成廈門境內包括翔安隧道、環島幹道、成功大道、海翔大道等項目計一七一公里的公路網;在鐵路方面,福廈鐵路將於今年投入營運,龍廈鐵路、廈深鐵路將於二○一一年前分別完成通車;在港口方面,加快建設以海滄港成為海峽西岸重要航運物流中心;在航空方面,依照區域性航空樞紐發展定位,將於二○一二年前完成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國際機場。這些陸、海、空交通基礎建設逐步完成運行後,將帶動該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
金門和廈門並稱「兩門」或「兄弟島」,但因兩岸分治,命運各殊。廈門是大陸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被列為經濟特區的城市,已有三十年經濟建設發展經驗,諸如前述交通網路基礎建設之發展規劃,頗多值得借鏡。金門在軍管時期,由於軍事建設重於民生建設,所以基礎建設相當薄弱,一九九二年解除軍管以來,已面臨著經濟與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自小三通實施八年多來,看著廈門的快速發展,可謂相形見絀,更由於政府未能致力於此地經濟建設,導致本地資金單向流入廈門,據非正式統計,僅就投資廈門房地產資金即超過新台幣一百億元,這種單邊傾斜的現象,對金門的發展更為不利。所以主政者應該思考的是,如果金門有好的建設、好的發展,這些資金會流向大陸嗎?
面對大陸海峽西岸經濟區崛起,對金門來說又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緣於金門地區基礎建設薄弱的事實,再對比廈門的蓬勃發展,更凸顯金門基礎建設應該盡速發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有賴政府拿出具體因應措施。我們認為,李縣長「對接海西經濟區的基礎建設」之構想,允為當務之急,舉其犖犖大者,水電設施與對外交通建設應列為優先改善事項,所謂「路開到那裡,人潮、錢潮就流向那裡」。所以,完善的基礎建設是金門永續發展的根本,亦即,把金門基礎建設完善起來,才是與大陸經濟對接的先決條件,因此,金門的發展願景,除了本身的努力,最重要的是,中央政府要有一套永續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