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為小三通黃金渠道打造友善之門

發布日期:
點閱率:872

小三通自試辦上路迄今已超過八年,甚至大三通上路之後亦完全不受影響,客流量仍逐年增加,樂觀預期今年可望突破120萬人次。這樣一條兩岸間的黃金渠道,卻因為國境大門「搜身」的安檢措施影響觀瞻。
管子牧民篇嘗言,「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小三通水頭通關處之金屬安檢門之所以廢,乃在於其延宕過境流程,造成不便,順其民意予以拆除,但廢除前制改以更為牛步無效率之人工手持探測器「搜身」,令人費解。執法單位實應於尊重基本人權與維護國境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儘速改弦易轍,為這條黃金渠道打造一道友善之門。
小三通施行至今成效斐然,深獲各方肯定,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四月份為止,已有21萬5千750人經由小三通管道入境,同期出境旅客則高達21萬6千788人次。頻繁的人來人往,旅客成員有台商、有鄉親,也有從大陸各省市區遠道而來的貴客,準備在金門短暫停留之後,往返台金旅遊。這些過客雖然停留時間短暫,但所營造的周邊消費,以及過境地點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透過口耳相傳創造的口碑,實不容小覷,因此,說它是一條「黃金渠道」,還真名符其實。
提及小三通安檢門的拆除,其實是源自於2個半月前的開放陸客赴台觀光。當時由於往來人流暴增,短時間內大量湧入陸客,事前分流規劃不良,加以這些老先生、老太太對通關流程的陌生,竟在「首發團」來金的頭一天,就「擠爆」了小三通通關中心安檢門,此事不但鬧上全國媒體,吸引政院高層注意,也因此引發拆除金屬探測門之議。
經有關單位研究協商,4月8日起撤除金屬探測門,以順暢旅客入境。此一政策原本立意良善,盼給予往來過境之旅客舒適便捷觀感,但在拆除安檢門的同時,負責安檢單位卻改以手工持金屬探測器,逐一對旅客進行搜身安檢。此舉施行至今,引發眾多負面的觀感,也多有可議之處。
執法單位以嚴防非法物品流入為由,堅持「搜身」作為之正當性,但仔細想想,這種不問情由、不區分對象均「一視同仁」的作法是否合理?手持金屬探測器能不能檢出毒品?又有多少非法走私貨物是金屬材質,能透過這種方式檢出?執法單位的手段與目的之間,是否符合衡平原則?再者,每日入境通關人數眾多,值勤人員容易因疲累而導致疏忽,忘記了當事人的感受,偶有「持棒」敲到旅客的情形,對受檢人造成「二度傷害」。
比照國際航線,出境通關嚴密查驗,主要是為了飛安之故,以歐美航線為例,嚴格程度不僅搜身,還要求旅客脫鞋、脫襪,用意在避免危險物品登機,造成飛安上的顧慮。入境查驗則不然,即便有所謂「安檢門」,通常也做到「安檢於無形」,很少讓旅客發覺有此「防線」的存在,相較之下,金門小三通的入境安檢,恐怕不僅達到「國際級水準」,甚至已經「超國際級」。
我們能理解執法單位基於維護國境安全,抱持兢兢業業、如履薄冰之態度,在國境大門上為我們把關,但執法手段與目的,著實應重新衡量其利弊得失,在國安與人權之間取得平衡,莫讓此「高規格接待」,給入境國人或旅客帶來不良觀感。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