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中線與領海基線迷思
──兩岸一個亟待協商突破的互信機制議題
「海峽中線」該不該開放?近日兩岸最夯的政治敏感話題:「海峽中線」之外,兩岸也還存在一個影響互信機制的「領海基線」待解。
七月二日,國府立法院MOU觀察團赴北京拜會國台辦時,國台辦主任王毅主動提及,目前兩岸直航班次仍嫌不足,應增加到七百至八百班,但受限於兩岸航班都必須北飛,北方航線已近飽和,因此,王毅拋出「開放海峽中線」構想,有利安排兩岸直航航班。
王毅一個看似解決兩岸直航航班的「開放海峽中線」建議,背後卻被視為隱藏著不尋常的政治動機。這個訊息,海基、海協作第三次江陳會時,中共已主動提出過,我方基於海峽中線是空軍演訓場所,明確予以婉拒。針對海峽中線一事,總統馬英九也以「礙難開放」嚴詞拒絕,但他對兩岸簽署和平協議與建立互信機制一節表示「此事可以做,也應該做,但時機不是最迫切的」。掌握到台灣高層對「海峽中線」的回應後,中共國台辦七月三日晚發布緊急聲明,了解雙方對此一問題仍有不同意見,願意通過兩會渠道繼續溝通;王毅也進一步說明,大陸已多次提出這一願望,亦即開闢一條橫穿台灣海峽,直通兩岸的中部航路,以緩解目前北部航線高度飽和的壓力,從而進一步方便兩岸民眾往來,增進兩岸同胞福祉。
「海峽中線」被視為是一條兩岸之間靠「默契」維持的空中界線,也是台海從東北至西南走向的一條與兩岸等距的虛擬防線,概念最早來自空軍戰鬥機的「偵巡線」,平時兩岸軍機互不穿越;但一九九九年「兩國論」效應時,共軍軍機大批逼近海峽中線,以示威脅。「海峽中線」所寓含的政治、軍事敏感度由此可知;兩岸未結束敵對狀態前,海峽中線不能開放,已是國府上下形成「最後一道防線」的共識。
兩岸在空中有一條冷戰時期,由美國畫定的「海峽中線」;當初美國政府介入,係利用它來防台灣反攻,也用以阻止中共犯台,久而久之,形成兩岸軍事實力消長的一種表徵,從空中的海峽中線再拉到金廈海域,也有一道「海峽中線」,二○○二年,金門縣政府與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行的「兩岸中秋海中會」,即是在這道海域處的「虛擬中線」進行人船停靠的海中會;二○○九年八月十五日,「金廈海域泳渡」歷史盛會,兩岸百位泳士則將自廈門椰風寨海灘下水,游過金廈海域並通過俗稱「海峽中線」的限制性水域,最後在金門烈嶼雙口海灘上岸。
當兩岸各自欲守住或打破空中的「海峽中線」藩籬之際,過去作為國、共軍事對峙最前哨的金門與廈門,反倒在追求和平的意念驅動下,率先衝過另一道「海峽中線」的禁忌,此舉亦具有相當程度的突破「中線」概念象徵意義。
不過,在「海峽中線」的紛爭外,另一個被忽略、值得重視的議題,關於中共所公布的「領海基點與基線」,迄今仍充滿迷思,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五日,中共全國人大常會批准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後,迅即對外發布「大陸領海的部分基線和西沙群島的領海基線的聲明」,所公布的領海基線涵蓋了福建省境內的金門、馬祖、東引及烏坵等地,之後,中共又行宣布包括台灣及其附屬各島在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其餘部份的領海基線」;消息一出,金、馬兩地議會同聲表達反彈,時任行政院院長的連戰也強烈傳達「不承認、不接受」,強調「領海是國家主權的延伸」,因而要求立法院也能儘速審查《中華民國領海及鄰近區法草案》。
「海峽中線」、「領海基線」,一體兩面,都被視為是兩岸關係問題,並非國際法問題,一再被挑起,也被認為是中共「戰術性包圍」的策略運用。兩岸在討論「海峽中線」之餘,也必須協商懸而未決的「領海基線」,兩岸才可能建立政治、軍事的互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