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期待金門的公民社會

發布日期:
點閱率:823

台灣的民主政治,從解除戒嚴到經歷兩次政黨輪替,已經逐漸邁向「民主鞏固」的成熟期。然而,根據周陽山《從公民文化到公民社會:一項現實的考察》一文卻指出,缺乏「公民文化」中的公民精神與公共性,是台灣民主運作中出現宗派化、個人化與「恩-從關係」傾向的主要原因,導致政治社會紛爭不斷,且不斷消耗有限的社會與經濟資源,最後則形成民間普遍的政治疏離與倦怠感。這正是台灣民主危機所在!
金門的民主政治發展歷程,從1992年戰地政務解除、1993年的第一次縣長民選,迄今亦不過短短十餘年,而今年年底即將選出第五屆金門縣長。關心金門政局者大概都注意到了,最新浮出檯面的是曾經擔任官派與民選縣長11年的老長官陳水在,受宗親徵召決定重新投入戰局。除此之外,參與這場選戰的可能「選手」還包括,國民黨初選出線的現任議員李沃士,以及表態參選到底的縣議會議長謝宜璋、前立委吳成典、教育局主任督學陳金文等,以及並未正式表態參不參選,但動作積極的現任立委陳福海。雖然檯面上的參與者已有陳、李、謝、吳等四大姓,但坊間茶餘飯後議論的焦點,還是「陳李對決」,彷彿這場選戰已經被化約為陳、李兩大「宗姓」的對壘。
由王振漢老師撰寫、探討過去四屆金門縣長選舉結果的一份學術論文中指出,「宗族地盤的多寡是決定勝負的籌碼」,且宗族與地域關係已結合為策略聯盟,而宗族運作日趨成熟,甚至仿效政黨訂定「初選制度」,粗具「準政黨」形式。文中呈現的諸多客觀數據,都在在顯示「宗親」是左右金門選局的最大因素之一。
地方政治,當然應該有「地方因素」的存在,但金門的「地方因素」,不但存在,甚至已超越一般「地方勢力」與「政黨」,尤其「準政黨」雛形的出現,純就民主發展角度觀察,很難不令人憂心。
此外,金門早期實施戰地政務,曾以「駐軍經濟」為主要經濟命脈,解嚴後開放觀光,又因國內市場景氣循環,及金門業者惡性競爭,導致旅遊業成長幅度無法取代原有經濟模式;實施小三通,雖然讓經濟稍有好轉,但又碰上大三通全面啟動,以及兩岸關係融冰解凍後的「反彈期」,兩岸交流大幅增強,各種交流管道推陳出新。反觀金門,本身先天條件不良,後天發展不足,島內包括機場、港埠等各項基礎交通建設永遠追在發展之後,值此關鍵時刻,未來領導人的角色益形重要,新縣長若不能加速推動轉型策略,勢將面臨小三通進一步地方化或金門邊緣化命運。
在此,我們無意褒貶任何一組候選人,包括老縣長、前立委、現任議長、立委、或縣府官員,大家各有優點,各有擅長。但地方政治、尤其一縣之長的選舉,其結果攸關未來金門十年發展,我們期許各組候選人在正式進入選戰階段,能以政見的優劣相互辯論,引導選民關切公共事務,擴大公共參與,理性政策討論,逐步建立成熟的公民社會,讓選戰回歸「選賢與能」的民主常態,真正選出能帶領金門走出另一個光輝十年的領導人,如此方為金門之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