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戰地政務解除17週年
今天是戰地政務解除的第十七週年,經歷10年綏靖時期的戒嚴軍管,36年「戰地政務實驗」,金門終於在1992年11月7日凌晨零時起終止臨時戒嚴及戰地政務。雖然接續登場的「金門、馬祖、東沙、南沙安全及輔導條例」,持續箝制著金門,直到1998年6月14日「安輔條例」廢止,金門才算真正「解放」,然而11月7日(有人稱之為「金馬光復紀念日」)仍舊是個具有高度象徵意義,且值得紀念的日子。
整個「後戰地政務時代」17年間,可以概分為第一個十年與第二個七年等兩階段,從某些數據的比較,可以反映出一些事實。例如,中央對金門的補助款,從2000年起從原本的十餘億元一下子躍增至將近40億元,第一階段十年間共獲中央補助將近177億元。而第二個七年間,每年中央補助款進一步跳上50億元規模,至2009年的預算數達到54.8億元,總計七年內補助款總額達381億元。而縣府歲入、歲出規模,第一階段的十年間增長了2.42倍,第二階段七年間又增長了2.87倍。
在民間部門方面,金門地區存款總額從解嚴初期1992年的129億元,至2008年的264.5億元,17年來增長2倍有餘;平均國民所得解嚴初期只有6,340美元,目前縣府公佈的最新數據(2007年)為11,793美元,前後增長1.86倍;被稱為「金雞母」的金門酒廠盈餘,也從1992年的6.4億,一路增長到2008年的45.66億元,成長率超過713%(增加七倍)。
其他尚有諸多相關數據,都是觀察解嚴後金門發展的面向之一。
整體而言,經濟上的數據顯示17年來的金門確實已有所增長,尤其小三通實施後,不但國民所得逐年成長,近七年金門經濟成長率平均亦達5.37%。此外,有媒體報導,金門縣民錢進大陸投資房地產,總數已超過一萬套,以每套均價200萬元台幣估計,投資總額已超過兩百億元。隨大陸近十年來的經濟高速成長,縣民在大陸的資產價值也跟著水漲船高。
經濟上的數據看似亮眼,我們仍須提醒,金門縣民的國民所得,雖然逐年成長,然而台、金兩地間仍有一段差距。而小三通目前正面臨來自兩岸直航的挑戰,以及對岸廈門、平潭等沿海諸島的高度競爭,眼前的成就只是「後戰地政務時代」的一小步,未來若不能抓緊節奏躍進一大步,馬上有被淘汰的危機。
此外,我們必須沈痛地指出,解嚴前的金門,為了衝撞體制,鄉親的凝聚力似乎更勝眼前;解嚴後的金門,初嚐民主果實,17年來的民主實踐,卻始終無法擺脫選舉過程中的賄聲賄影,甚至成為金門的負面標籤,而宗親對選局的影響力也方興未艾,自發、來自民間的聲音依舊微弱。
如何在經濟上繼往開來、再創佳績,有待新一屆金門縣政領導人的睿智,如何在政治上突破、提升,則有賴鄉親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