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縣」應有的省思
近來備受媒體與各界關注的,當屬金沙黃姓民眾,他們一家四口,兩人臥床,單靠一人支撐家計,不但老父中風臥床多年,去年年底其配偶又因車禍而成為植物人,關鍵之處在於,這位我們稱之為「新移民」的大陸籍配偶,由於我國「身分從嚴、生活從寬」的大陸政策,尚未取得身分證,讓他們在申請各項政府補助時處處碰壁。
此一新聞從披露迄今,已經引起各界關注,來自民間的援手,陸續湧向黃家,金錢上的捐助、實物上的補助,讓人感受到金門的人情溫暖,除了見諸報端的善心人士,或許尚有不願具名、行善不欲人知者,皆已默默伸出援手。
此一個案的當事人,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金門號稱福利縣,卻對弱勢族群未能善盡照顧之責,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未必能獲得需要的幫助。此話一出,聽在耳裡想必是相當刺耳,但捫心自問,金門的社會福利政策以及相關的福利服務,真的已經善盡照顧這些社會邊緣人的責任了嗎?顯然,目前答案是否定的。
據報載,目前縣府所能提供的協助,主要是免費的紙尿褲,且承辦單位已經在情、理、法三者兼顧的情況下,盡力提供了最大的協助。平情而論,縣府與鄉鎮公所發放紙尿褲的過程與作為,已經做到了所謂「苦民所苦」。但,真正問題的解決,恐怕不僅僅止於每個月一箱、兩箱的紙尿褲而已,他們需要的可能是更多實質上的幫助,不論是短期金錢的慰助,抑或長期生活照護。這部分,還需要縣府相關部門結合社區與義工的力量,持續投入與關注。
與黃姓一家人有類似遭遇的社會邊緣人,相信亦所在多有,或許佔有人口比例非常低,加上金門既有的老人年金、配酒,以及就學、交通等津貼與補助,相關情況比起台灣可能又好上許多,然而透過此一事件,相信凸顯了一些問題,也是給政策的制訂者與執行者一個省思的機會。
單就此一個案,顯然還牽涉到我國對大陸配偶身分認定的嚴格規定,由於沿襲過去「一邊一國」的政策思維,中國大陸一向被視為「外國」,然比起來自其他國家的「外籍」配偶,大陸配偶所受到的待遇似又等而次之。
撇開身分認定與取得的「國政大事」不談,地方政府能做的,就是透過地方自訂之各項社會福利與福利服務,從可「操之在我」的方向切入,對這些「新移民」提供更多的保障與照顧。這點,比起其他縣市來說,金門更有儘早加以完善的急迫性與必要性,因為金門與中國大陸只有一水之隔,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密切,兩岸人民有來有往,彼此婚嫁迎娶的數量也日漸增加。這些「新移民」,有朝一日將有機會選出一位替自己代言的鄉鎮民代表或縣議員,甚至成為決定縣長、立委勝選的關鍵少數。他們所孕育的下一代,同樣也是土生土長的金門人,也是這座島上命運共同體的一部份。他們的生活處遇,就是我們下一代的生活處遇,絕不容輕忽。
緣此,我們必須鄭重呼籲,縣府應透過此一個案深入目前地區各項社會福利政策及福利服務的內涵,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涵蓋面,務必讓包括這些「新移民」與「外籍」配偶在內的所有鄉親們,都能在這座島上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