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兩岸聯合救護機制務實交流與對接﹗
中國「浙洞機一五六號」貨船日前在金門觸礁擱淺,遭到漲潮滅頂,船上六人全部由海巡隊巡防艇救回,但船上輕柴油外洩,並有四八七噸苯乙烯塑膠原料流散污染海域,相關單位緊急展開污染清理。有關建立兩岸海難聯合救護機制,地方籲請已久,但卻一直沒有積極、規範性的進展。
金廈泉「小三通」每年往來旅客已突破百萬人次,廈門與金門均曾規劃大規模的海難演練,並互邀彼此派員參與;以九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兩岸首次在金廈航線舉行的海上聯合搜救演習為例,演習係由福建省海上搜救中心廈門分中心主辦,其實就是廈門市海事局,最終隸屬於中共交通部。廈門方面邀請了金門縣港務處、海巡署金門海巡隊參加,最後陸委會是同意放行,但卻不准海巡署派船參演,避免引發爭議。
近年來,兩岸融冰,高層人士往來密切,唯獨奉「避免爭議」為圭臬。當下,凡可能令台獨、反對陣營不滿的,能不碰就不碰,於是乎明明占有國會四分之三席次的執政優勢,硬是自廢武功、提前跛腳,重要法案幾乎都出不了立院的大門。連此等關乎兩岸人民人身安全的濟扶大事,行政部門也都想當然爾的以「避免爭議」為由,讓演習成了做半套的「演戲」。再從此回中國貨船觸礁擱淺案件來看,如若已然超出了金門當地救難或控制的能力,是該儘速向陸方尋求協助,抑或為「避免爭議」,枯等台灣方面的救援?
有道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平素若將金廈海面的救難視為演戲,火燒屁股時,就只能指望老天庇佑。兩岸當下,理應務實看待建立聯合救難機制這個議題,此舉除了有助於維持及保障兩岸的通航安全外,更能讓雙方早日就相關事務的安全互信,進行接觸與對話。兩岸交流,除了把握時機點外,更要凸顯彼此的誠意與認真。交流貴在真誠,出於人道關懷的救援任務,最可能免除政治干擾,清楚展現救難無國界的意義與精神,如若不能如此,反將人民安全置於政黨利益之下,試問,將如何贏得民心?
據報導,此次船難雖所有船員均已獲救,惟船上約十噸的輕柴油外洩,上甲板的兩萬四千餘包苯乙烯散落海上,部分被海水沖刷到峰上岸際,已引發環保問題。為此,海巡隊會同岸巡總隊、金門縣環保局、金門港務處會勘,原本欲實施佈放攔油索防範油污擴散,但因海象惡劣,礁石區暗藏危險,巡防艇無法靠近而作罷。環保局表示,輕柴油會在二至三小時內揮發到空氣中,初步判斷對海域生態污染較低,但對空氣的影響呢?苯乙烯的後續處理亦是重點,如此時金廈的聯合救難機制能在第一時間啟動,加乘的處理能量必能有更圓滿的結果,若只是坐等黃金處理時機的流失,留下的只能是傷害和可惜。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言:「向著星球長驅直進的人,反比踟躕在峽路上的人,更容易達到目的。」「前怕狼、後畏虎」的結果,只會令我們徒失發展契機。兩岸有必要在短期內,建置海事聯合救護機制,從專業角度,展開對話,務實的建立起標準化的作業方式,讓相關的救援任務可以一次做得比一次好,並將兩岸交流進階到另一嶄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