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發展博採眾議
──期待「2010年金門地區藝文座談會」的召開
「酒香四溢,詩酒並雅的白酒文化島」、「資產保存文化島」、「兩岸高等教育殿堂薈萃的大學島」,二○○九年十二月二十日,金門縣長李沃士的就職演說,在「接軌兩岸,跨足國際」的架構下,提出未來各項建設發展方向,其中也未忘記文化、教育建設這一環,上任一個多月後,李沃士立即指示文化局召集金台文化人士,定二月六日(星期六)上午九時三十分在金門縣政府第一會議室召開藝文座談會,針對金門文化發展提出針砭建言。
李沃士就任金門縣長的第一場文化會議,定名為「歲末敘暖,藝文薈萃│2010年金門地區藝文座談會」,廣邀旅台的藝術家李錫奇、在地的教育家楊清國等六十餘人與會,提供各種建言、提案,顯見了李沃士對文化人、文化發展的重視度。
經由主辦單位金門文化局的縝密思索,具體規劃,「藝文座談會」設計了八大議題:一、金門縣文化局成立六周年,對藝文發展的意義;二、位居兩岸之間,如何打造深具特色的金門文化;三、如何提昇金門文藝創作風氣?推廣地區人文書寫與創作;四、藝文社團對地區文化活動推廣之意義;五、如何結合台金縣籍藝文人士,共同推動地區藝文發展;六、小三通後,金門如何開創一個寬廣活潑的藝文環境?七、當前金門地區藝文發展現況檢討與建言;八、金門未來藝文發展的展望與願景。
八大議題,涵蓋了對文化團體、文化環境、文化活動的現況檢討、未來願景,可說是一次全方位的文化會議,並再次提供我們觀察、檢驗金門文化發展脈絡的機會。
金馬解嚴已進入十七年,金門文化局的成立也已六周年,以此時間座標,觀看金門文化發展,文史出版量百花齊放、歷史建築登錄與古蹟修護獨步全台、社區營造深根密植、表演藝術活動熱鬧滾滾……,與解嚴前的社會相較,無疑的,金門早已脫離戰地島嶼封閉體質,迎向一個豐富而開放的文化空間,身為金門文化推展的指揮手,文化局的用心看得見、用情感受得到。
然而,論文化現象、文化發展,除了硬體建設、業務與業績量外,它還有需要更深層的文化思維、文化深根,它不只要依靠官方的政策帶動,也需要藉助民間的力量爆發,「創意」與「熱情」也缺一不可。
放眼金門的文化面向,已經打下基礎,取得可觀的成績,但也有諸多待檢視、改善之處,其中最大的癥結在於「續航力」不足,譬如,「金門詩酒文化節」、「金門碉堡藝術節」等深具地方特色、且能與外界聯繫互動的活動,辦了幾次後即告中斷,再是整體規劃性較弱,譬如,為金門文史研究、出版拓荒、扎下根基、兩獲金鼎獎的《金門學叢刊》,在縣政改朝換代後即告消失,之後有文化局數百種出版品取代,項目繁多,內容不乏佳構,只是較難看出整體規劃與出版走向,削弱了影響力;再是文化行銷力有待強化,金門很多特色建築、藝文活動、出版品,文化局雖努力對外推介、行銷,但多止於單一發表會、記者會形式,如能再結合觀光資源,所能獲得的參與、發揮的影響必定更廣泛。
文化資源,金門有甚麼?缺甚麼?文化品質,如何打造?如何提昇?文化的繁複性,超乎各種工程建設,需要更細膩、精準的思維、大格局的方向,文化種子培育、發展成就,也能牽動一個地區的活力,建立土地自信,並吸引外界的投注、對話。新人新政,我們樂見「工程師治縣」的李沃士,上任之初即召開藝文座談,博採眾議,將文化納入一大縣政工程;我們更期待這場「藝文薈萃」的會議裡,不只「歲末敘暖」,也能挖出深層的問題,聽見真正的文化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