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輿情即民情豈能不重視﹖

發布日期:
點閱率:643

報載:國防部為期瞭解民意走向與需求,邇來將與媒體溝通視為第一要務,亦且要求所屬每日清晨四點半剪報,七點半由部長高華柱親自主持輿情會議,每週五還有一次「擴大輿情」會報,規定各軍種司令都應出席參加,非有急公要務,不得任意缺席。證諸馬英九總統「苦民之苦,聞聲救苦」要求,已然成為施政團隊全面行動準則,軍事系統劍及履及,做得更為落實,值得肯定鼓勵。
何謂「輿情」?即「民情」也。簡而言之,乃是呈現社會脈動,具體反應民眾心聲之表徵。前者形諸於外,後者藏諸於內,掌握得好,處理得當,有助政府政策政令之執行,進而消除民怨。
對此,政府經已建立制度,亦且形成多元管道,由下而上蒐集反映,俾供主管機關參處。據以作為政府釐訂施政方針。而也由上而下溝通關懷,期以建立共識,達到「政通人和」預期目的,因而主動了解處理輿情,乃是各級政府公僕之當然責任,豈可充耳不聞,置之不理?
平實而論,政府素重「輿情反應」,除循行政組織系統設置「輿情回應」機制,弗論過去與現在,作法如同一轍。茲由「消極」作為,轉為「積極」行動,以往由「點」而「線」循序傳遞,如今藉由定期會議會報,集思廣益,分頭服務,針對問題,解決問題,要求做到「盡善完滿」,其間借助媒體功能,同時結合政府各級組織,針對民瘼民困迅速予以解決,促使上下縱橫溝通協調連繫順暢無阻,落實「親民、便民、利民」政策,有人謂之「捨本逐末」,不免失之「離經」,將之視為公僕「份外負擔」,更是「離譜」。
畢竟,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一切都在改變,過去刻板思維主張,顯然不合時代潮流,政府為期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從而加強「民情處理」措施,詎料竟遭到少數有心人肆意扭曲,指為「矯枉過正」,淪於「看報治國」,反而「耽誤重大政策」推動。爰特在此要問:全面運用輿情機制,瞭解民情,解決民困,錯在那裡?不再「坐而言」,而是「起而行」,耽誤何項重大政策推動?民意需求,究竟是「本」抑是「末」?只會「顛倒是非」,難以令人信服。
再說:透過輿情回應機制,統一上下觀念與作法,及時澄清誤解,匡正認知偏差,讓政策貼近民需,凡此,有助政民之間團結與進步,化異求同,同中化異,建立共識,發揮加速國家建設力量。既是政策,也是宣傳。應為而為,有何不對?所謂「偏聽」,只靠「名嘴」不顧子民,只聽「說話大聲」,有欠公道,且忽略其他沈默多數聲音,不是嗎?
蔣故總統經國畢生公忠體國,勤政愛民,在其不同服務領域,經常輕車簡從,微服出巡,不惟重視軍情,而更關切民情,先後蒞臨金門一百餘次,走遍離島營區據點,慰勉官兵袍澤,鼓舞工作士氣。深入民間家戶,藉與民眾閒話家常,瞭解庶民疾苦,平凡樸實作風,不惟贏得尊敬,得到民心,而其重視民情,順應民意,誠然足為典範,更是後人學習之榜樣。就事論事,心中有人民,跟著民怨走,才是施政主軸。
何況,施政「根本」在「政策」,也在「宣傳」,政策需要人民支持,政績也要全民了解,如果政府不重視輿情,公僕不走出辦公室,公僕閉門造車,政府與百姓形成脫節,不惟制訂出來重大政策政令,難以符合民意,順利落實推動,則民眾也將因為疏離,而對政府將失去信心,緣此,重視民情,即是積極負責態度。
此外,輿情回應機制,也是為檢視施政成效得失,公僕是否用心為民服務不二法門,為能有效疏解民怨,唯有「先知快處」,先知靠什麼,做好「輿情回應」,否則,公僕變成「後知後覺」,民間疾苦急難如何得到快速解決?到時民怨加深,再問「民眾需要政府做什麼」?相信答案會是:「我們還能希望政府做什麼」?因此誠懇建議少數別有居心政客,冷靜自問,政府重視民情,難道真的有錯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