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座友善的觀光島嶼
新加坡的「海峽時報」日前刊登專文表示,台灣的商店服務好,民眾有禮貌,搭捷運會排隊,公車會讓座,但車輛上了路便爭先恐後,絲毫不曉得禮讓行人,這方面的素質還有待加強。在金門,最近因為大陸發動萬人赴台旅遊的緣故,大陸團經由小三通往返台灣、廈門的比例高得驚人,金門尚義機場亂得像鍋沸騰的粥;此情此景,我們最直接的感受是,多數大陸旅客的嗓門高得嚇人,且不論是在何種公眾場合都視若無人,再有便是衛生習慣及飲食習性亦與吾等迥異,垃圾、廚餘多更不在話下。以上這兩則訊息看來無關,實則直指國民禮儀及社會生活的根本。
有人說:「體察一個城市的進步程度,可以看街頭自動販賣機的故障比率,或者是公用垃圾桶的妥善率,如果自動販賣機的故障比率高,或公用垃圾桶周遭有隨意棄置或遭破壞的現象,便代表這個城市的國民道德及生活教育有待加強。」
台灣社會(包括金門)當然有值得稱譽的特質,聰明、勤奮、守法、有禮、重秩序,但車子上了路橫衝直撞也是鐵一般的事實;要說環境的清潔,雖然比上不足,比下卻也綽綽有餘,但我們是否就能因此非議或容忍某些客人界限之外的行為表現?倒也未必盡然。
首先,我們必須理解,一個受歡迎的旅遊地點,絕對也是座友善的城市(島嶼)。金門的物產、山川條件或許不如許多名勝景點,但我們必先確保居民的熱情是足夠的,信念是堅定的。陸客大舉經金門中轉赴台旅遊,對金門而言,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有很多的人來貼近金門、體會金門,憂的是,我們拿什麼來款待遠道而來的貴賓?旅遊是服務業,賣的是服務,訴諸的是情感,我們很難想像,當我們心裡、嘴裡都存在著「那些沒水準的阿六仔」的意念時,對方將投射給我們何種期待?故不論兩岸是否同文同種,只要以同理心來探討我們是如何接待自己的客人時,答案便不辯自明。對於寶島的生活習性、居民特質,有否充分的資訊與認知?對於脫序的禮儀表現,我們是否一如陌生人般的搖頭別臉?一個友善的城市是不怕得罪人的,一味的放任客人失禮,益發代表著我們的心虛與膚淺。
人我之間的交流是項複雜的理解過程。我們可以說他人沒水準,但說這話的同時,必先確立自己有足夠讓人檢視的信心與條件。究底而言,面對如織的客旅,金門沒有絲毫的準備,如準備好了,就不會是像如今這般的任由旅客虛晃一下、蜻蜓點水。我們常說要保有金門特色,卻不想因薄利多銷下的蠶食鯨吞,金門正向著落伍的一邊傾斜。公部門無力開出強力的救命丹,只好任著旅遊業自我擱淺。試問,在開放觀光近二十年的今天,如果我們還無法自傲的說,金門已經開拓了規模性的目的型旅客,那我們憑什麼去嫌來客不夠水準?
一個友善城市裡的友善人民必須具備守法與安全、和諧與對等、自由與包容、快樂與分享的素質與情感,並盡可能的將自己的特長與感觀發揮到極限。或許,下回再見到「大聲公」的遊客時,我們可和顏悅色的告訴他:我們歡迎你,但這不符合我們島嶼的氣質,可有榮幸讓我為您訴說這美麗島嶼的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