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學島仍待全民肯定與支持
歷經一年半的準備與努力,金門技術學院終於獲得通過改制,儘管在離島教育人口數、教學環境資源等條件不足下,中央考量金門位處兩岸樞紐、閩南與僑鄉文化等獨特因素,依然給予離島金門一個機會,將於今年八月一日正式掛牌成立「國立金門大學」。
回顧這段時間內的發展,除該校全體師生的努力外,地方的支持及資源挹注、府會首長與各界的鼎力協助,是獲得教育部及訪視委員肯定的主因。眾所周知,因近年快速少子化的危機,許多後段班私立大學已有大幅度缺額產生,為此教育部已實施總量管制措施,明訂各大學質與量的發展控管,並已於2008年凍結員額不再給予大學教職員新的職缺。國立大學如因發展擴增所需則必須自行以校務基金支應,故近晚成立之國立大學校院在人力、財務規劃上,其編制遠不如資深學校,且中央所給予補助偏低下,在校務的運作及發展上是相對困難的。國立金門大學能在層層困難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未來如何從「精兵政策」再到「精緻型態」,建立一所具優質教學研究,並做到「連結兩岸、匯聚僑鄉、掌握全球」具特色的大學,應是更值深思、推動的重要課題。
大學島的推動,誠如大家所預期的將可在經濟效應上發揮。其中,隨著外來就讀學生增加,衣食住行育樂需求立即帶動學區附近消費能量;學校設立與擴充規模更是房地產保值增值的契機,因租賃需求量大增,地方民眾可由新舊房舍整建後獲取利潤。此外,自金門高等學府成立以來,不論是相關專業人力、地方之資訊電信業、餐飲業、服務業等均有長足之提昇,補回了部分過去軍人退場後的消費市場。且大學城往往是提供當地產業發展的年輕優質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對於金門所需的各種人力將可迎刃而解,免除地方人口流失與老化的危機。金沙鄉親盼望金門大學進駐文化園區、銘傳大學設立分校能帶動地區的消費成長,即是最好的一個例證,而此願望亦將在銘傳大學校區動工,及縣議會解凍「改大三億元」後在今年度逐步獲得實現。
地方財務支援實際上扮演了催生金門大學的最佳利器,然而,除地方的奧援外,值此中央政府財源短絀、人口少子化的現實條件下,如何善用資源、克服困境,掛牌金門大學後仍應持續協助離島子弟獲得最適切的就學機會,並酌量增加金門大學的師生員額,以強化其規模,間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我們應向中央提出呼籲:
1.因應離島特殊需求,同意給予金門高中畢業生「外加」、不佔核定名額方式,以「離島保送」名額保障金門學子在家鄉就讀國立大學之機會,免去離鄉背井在外就學之不易。
2.為保障地區高職畢業生之就學,依據4月30日教育部吳清基部長回應高職陳校長之憂心,未來「中央政策配合地方需求」,即應於100學年度開放金門大學恢復部分技術系之招收,並保留一定額度之高職生「離島保送」名額。如此不僅可保障地方子弟就學,亦能提昇該校生員至總量約四千人之經濟規模,也能強化消費能量、促進地方經濟。
3.在中央以總量管制之限制時,就金門大學既有教職員工人數、相關經費與資源不足的特殊狀況下,給予專案、專款配合,強化軟硬體教學環境、提昇整體教學與學術水準。
不可諱言地,地方府會及財務的大力奧援是教育部及改大委員會給予肯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能在掛牌金門大學後,除仰賴中央有限的經費補助及地方政府適度的財務支援下,確實達成提昇教學研究品質,藉此恢復往昔金門文風鼎盛之傳統、提高知識教育水平,由金門大學帶動本地學習風氣,引領地區教育發展,並經由相關研究計畫、產學合作機制提昇產能,進而吸引人才回鄉奉獻,均是未來金門大學所必須承擔的使命。
改名國立金門大學並掛牌後才是個質變之開始,擁有地方父老、府會、地區議員的支持,打造大學島才能實質擴展。這條路已經展開,讓我們期盼這樣的願景早日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