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正視金門發展的變與不變﹗

發布日期:
點閱率:512

兩年間,五通碼頭的「胃口」將變大二十倍!根據陸媒近日的報導,金廈航線第二條航道的五通客運碼頭,啟用兩年來載客已超過七十九萬人次,僅今年四、五月份單月客流連續突破五萬人次,遠遠超出碼頭最初設計的每年五萬人次的吞吐量。運行兩年來,五通碼頭不斷更新、升級各種硬體設施,去年八月擴建候船大廳,近一千平方米的面積現已投入使用。今年十月,新候船樓擬投入建設,預計年旅客接待能力將提升至百萬人次。
看到以上這則新聞,或許有些人會有「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的喟嘆。
九十七年八月三十一日,五通客運碼頭正式啟用,成為繼廈門海峽郵輪中心後,兩岸間開闢的又一條重要航道。開通初期,碼頭日運行四個航班,來往旅客相對較少。然而,隨著航程時間,以及海空聯運無縫對接等優勢,當年十一月起,便增為每天八個航班。開通半年後,碼頭客流量已占金廈航線全部客流的四分之一。九十八年七月十六日起,碼頭航班再次擴容為每天十二個航班並延續至今。綜觀五通碼頭的發展歷程,或許可以得到以下想法。
一、五通碼頭啟用之初,條件較簡陋,候船樓面積僅二八七四平方米。這樣的設置條件已比當年水頭碼頭的鐵皮候客室來得好,不同的是,在因陋就簡的條件下,服務品質並不因此而打折扣,舉凡餐飲、購物等機能一應俱全,其小而美的優勢條件,想要不鋒芒畢露都難。
二、去年八月二十三日,候船樓擴建大廳近一千平方米,現已投用。在異質性的競爭條件下,五通和東渡碼頭恰體現了發展上的互補效應。東渡碼頭在設計初期即定位為國際郵輪中心,其展望或便不在小三通市場,而是日益蓬勃的郵輪商機。東渡碼頭及客運大樓占地面積約為九萬平方公尺,按一級國際客運站標準設計,年吞吐一百五十萬人次,縱是擴建後的五通碼頭仍難望其項背。五通的崛起或是早晚的事,東渡真正的營建效益或正待發揮。
三、五通新候船樓擬於今年十月開建,建築面積約九千平方米。這般的擴建規模,廈門當局想的當是其與東渡碼頭的「互補性」而非「替代性」。據了解,二期擴建完成後,廈門還計畫對碼頭進行三期擴建,目前已經預留三期用地,碼頭周邊還將建設大型旅遊服務中心,商務機能自是不容小覷。
談了這麼多,不在為各位導覽廈門,而是希望藉此更加了解金門。當下金門已然成為國人往來兩岸最主要的窗口,而其入出口岸卻僅得水頭碼頭一處;反觀彼岸,似可將廈門東渡、五通,以及泉州的石井區分為上中下「駟」,而金門則是一駟通吃?看在明白人眼裡,豈是一個「亂」字可以概括。
水頭碼頭的設計本就先天不足,偏其後續改善又牛步化得令人無言。行政院經建會通過的「金門港水頭港區港池浚挖暨陸域填築計畫」計畫書案,總投資二十七億元,完工期預計在一百零一年底,這還只是完成了基礎工程,商業機能及旅遊服務的建置,尚付諸闕如。兩年,能令五通客運碼頭變成一顆璀璨明珠,卻無法改變金門的變與不變。變與不變不在政策與魄力,而在我們到底有沒有將「國際觀光島嶼」當一回事。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豈足以道里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