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合作「防災救災」表現值得大家鼓勵肯定
此次中度「凡那比」颱風襲擾,挾帶狂風豪雨,直撲台金兩地,由於雨水瓢潑而下,南台灣頓時變成水鄉澤國,淹水情況極為嚴重,雖未發生重大傷亡事故,然而財產損失甚鉅,民眾苦不堪言,正待政府妥作善後,以安民心。
天災難防,人禍難擋,特別是對於天氣之變化無法有效控制,亦即天氣影響因素無所不在,颱風就是具有嚴重毀滅性之災害天氣,直接危及每個人之生命財產安全,談「颱」色變,災民痛澈心扉,從而萌生怨言,見怪不怪,應可理解。
八八水災血淚教訓,未因時間沖淡記憶,亦因刻骨銘心經驗,一般人防災警覺隨而加強,此次「凡那比」颱風過境,發現一般民眾不惟具有「防災」觀念,亦且已有「滅災」積極作為,諸如部分列為警戒之村落,不必採取強制撤離,而能接受善意之勸導,主動配合移徙安置。
儘管水患前所罕見,畢竟人員安全第一,不幸中能有大幸,證諸整體防災功能,已有明顯進步。最為明顯者,莫過於政府各級組織全面徹底動員,用心投入防災與救災,將確保國人生命財產列為首要任務,上自中央,下至地方,各就各位,克盡防救責任。
馬英九總統更是身先士卒,利用全國視訊網路,與各縣市首長頻作聯絡,要求軍政首長務必做到「料敵從寬,禦敵從嚴,超前部署,預置兵力,隨時搶救」,劍及履及,全面啟動。
此外,國軍將救災工作,列為平時備戰任務重點,由上而下,逐級督導要求,國防部長高華柱秉持馬總統之「苦民之苦、聞聲救苦」政策指示:早在兩任退輔會主委任內,即就特別重視輿情反應與庶民感受,除定期召開「輿情會報」,廣泛了解蒐集民瘼民困,將之下情上達,適時疏解民間疾困與民怨,受命治軍以來,更將制度予以發揚光大,勤政愛民,頗受好評。
尤以「凡那比」颱風來襲期間,國防部運籌帷幄,指揮動員救災,投入編組兵力二萬三千餘眾,各項物資包括發電機220部、抽水機268部、衛星電話202具,裝甲車210輛、飛機33架、橡皮艇200艘,另於各作戰區編組連絡官393人,全心全力,搶救災害,其間曾有一位隨部隊回到故鄉執行救災任務上兵陳俊杰,多次「過其家門而不入」,後於清掃道路巧遇其母親從旁而過,母子二人得在街頭團聚,互祝秋節快樂,國軍官兵公而忘私,保國衛民之優良表現,各方咸表敬佩。
而在金門地區,處處可見軍民合作救災情景,儘管「凡那比」直撲而來,軍民有備無患,並無重大災害,但見軍政首長親自坐鎮指揮,又見連袂深入鄉村民間勘災慰問,軍民動員打掃道路環境,此在離島金門,堪稱落實徹底,值得鼓勵學習。
水火無情,颱風可怕,任何災害發生,必然會有損失,「凡那比」僅次於「莫拉克」颱風,南台灣工業與農業受損,至少超過數十億元,而部分地區淹水及腰,此乃二十五年來最為嚴重,有人喻之世紀最慘,頓時又成「政治」話題,災民無語問蒼天,又要面對「人禍」,藍營主張「萬事莫如救災急」,政客則是借題發揮,如果政府應該負起「概括承受」之責,要問綠營執政縣市呢?不惟有人沒有反省能力,颱風期間跑去睡覺,竟未在第一時間誠實認錯,而「吃大餐、去理髮」遭到窮追猛打,作法可議。大高雄相較之下,救災時在官邸休息,正副首長難道不該負責下台?如此「嚴以責人,寬以諒己」,公平嗎?合理嗎?災民會信服嗎?
痛定思痛,亡羊補牢,值此應將「救災滅災」工作,來次正本清源,對症下藥,以杜來茲最為重要。再不治水,水會整人,頻打口水仗毫無意義,不是嗎?
何況:天助人助,自助人助。一言以蔽之,防災靠自己,滅災靠大家。捨此沒有妙方,至盼政府下定決心,拿出魄力,也需全民用心配合,政客們反躬自省,共同負起「防災、救災、滅災」責任,國家需要安全,社會需要安定,而人民最需要即是「安全」又「安康」之生活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