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文化方向打開島嶼出路
──金馬解嚴十八周年的社會思索與文化論述
「解除戰地政務是可喜的事,但迎接金門的,並非玫瑰路,而是荊棘與機會都不可能無故降臨,渴求立獲發展的金門朋友,或許該是退而結網、只有對自身未來命運縝密的規劃,才能免於匱乏與困頓;只有超越台灣的惡質現代化,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金門才能在中國歷史上成為另一個值得大家尊敬的典範。」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金馬解嚴、終止戰地政務實驗的時刻,文史學者、時任行政院陸委會文教處長的龔鵬程應邀赴金門,在縣農會二樓作了一場〈兩岸互動中的金門〉專題演說,回台北後又提筆在《中國時報》副刊發表了篇引發議論的〈金門新時代的夢想〉,文中勇於諍言,指出他當時他見聞觀察到的金門,「正在抱怨和坐待『金』機的心情中蹉跎落後」,「久遭壓抑的權利復甦以後,並未被導引到公眾利益及整體命運發展的方向去,反而使社會矛盾浮現,宗族、地域、派系、政黨,與台灣的政商關係,糾結一團,每個人都在新時代裡想著屬於自己的夢,我的房子,我的地,我拉上一些關係,我獨佔一點利益,金門的整體的方向、整體的規劃反而成了次要之物」。
龔鵬程在解嚴土地上所丟下一些為金門某些友人所「厭聞」的話語、所剴切提醒金門人「只有對自身未來命運縝密的規劃,才能免於匱乏與困頓」,「如何從文化角色上去加強,讓台灣對金門建立文化上的尊重、關懷、吸引與了解」的忠告。十八年前的聲音,十八年後依然迴盪!
二○一○年十一月七日,金馬就要走到解嚴十八周年了。不是解嚴日,金門報導社串連出的一千公尺鞭炮慶祝的激越之聲,也不是解嚴十五周年時,金門縣鄉土文化建設促進會在庵前村民防戰鬥坑道主辦《戰地36》戒嚴人權系列特展與推出「解嚴麻將」的歷史之重,或如解嚴十六周年時,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在台推出萬人參與《和平嘉年華》的歡樂之氣,今年的紀念解嚴氛圍,我們將看到、聽見,從社會角度思索,從文化方向論述的兩場金門論壇。
在台北,十一月五日下午,藝術家國策顧問李錫奇將召集一場以藝文發展建言為主軸的「金門企業與人文論壇」,研議專案成立「金門藝術專區」、「金門當代藝術發展基金會」,建請「專案編列藝文發展經費預算」、「活用金門文化園區」、「強化城市美學概念,發展創意美學,包裝現代金門」。
在金門,十一月七日上午,金門縣鄉土文化建設促進會等民間團體,將推出「戰地36│金馬解嚴十八周年文化論壇」,邀請當年走上街頭、投入金馬解嚴民主運動人士,藉著放映台灣與金馬戒嚴史紀錄片及座談等形式,重新觀看金馬人走過的一段戒嚴滄桑路,檢視反省解嚴以後的社會現象。
我們觀察解嚴後的金門社會,不乏「福利縣」、「幸福城」、「大學島」的建構,也不缺觀光行銷、文化活動,甚且還贏得媒體地方縣市調查下的「光榮感第一」;但從管理學角度體檢金門的社會建設、文化發展,有「願景」,有「硬體」,卻又欠缺縝密的思維與整體規劃,也遲未建立一套清楚的文化論述與堅定的發展方向,以致浮出文化圖象而看不見文化軟實力。
一座島嶼的生命力,一個社會的競爭力,「文化」是活水源頭,也是發展基礎;期待金馬解嚴十八周年的兩場民間文化論壇,能如龔鵬程在解嚴之初所發出「找到屬於自己方向」、「從文化角色上去加強」的殷切企盼,建立金門的文化方向,打開島嶼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