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勇於拒絕重拾自信──逆境中全民應有的態度

發布日期:
點閱率:733

台灣知名不動產仲介業者相繼落腳金門之際,地區同時也發出重新審視國家公園設置的聲音,兩個原本不相干的機關單位,卻因為同樣關照著金門的土地與不動產等問題,而同樣受到在地公民的關切,藉由事件處理始終抱持著軟性的態度,也呈現著地區民眾不改敦厚純樸的個性。
十八年前,當地區告別戰地政務時,經過數年連番溝通與籌設,國家公園終於進駐金門,成為我國第六座,也是首度以維護戰役史蹟與文化資產並兼具生態保育為宗旨的國家公園,巧妙的是其管轄範圍如同接收昔日金防部防務重地,即使名稱中免去「戰役紀念」等字,甚威力仍在,對於地區發展影響之鉅,與政委會可謂不相上下。
地區民眾天性純樸,不善爭執,公僕們熱心公務,也多與人為善,軍管期間,公門如同部隊,民眾如同兵士,在長官要求下,「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百姓從來不敢踰矩,經過四十餘年,積習難改,使得在解嚴之後,大家初嚐民主自治果實,瞭解「民意為先」時,即使發現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許多人尚不敢或不知如何爭取應有的權益,金門人不改其溫和個性,心始終太軟。
金門縣政府正式脫離政委會後,應該是與台北或台東地方政府一樣,享有絕對民主自治的權利才是,然而金防部與國家公園等單位的存在,讓政府施政莫不處處捉襟見肘,嚴重影響著地區政經順利的發展,使得解嚴後的金門,看不見完整的地方自治。同樣是成立國家公園前的對話,金門與原民部落展現著不同個性,結果也迥異,金門人有勇氣扮演上級指派的說客,卻欠缺馬告部落青年堅決說「不」的勇氣,地區亟需能手協助百姓爭取應有的權益。
國家有成立公園的必要,但要從人文生態與時空變遷等諸般條件去考量,卻不應成為嚴重拘束地方民主自治的單位。金門國家公園成立至今,雖然有其個別的建設,整體而言,地方政府施政與民眾權益都深受影響,但金門始終難得一見反彈聲浪,地區公僕總是逆來順受,未發一語,而溫和的民眾耐心也是一流,即使到當下,再多的怨懟,也僅有古寧頭與烈嶼地區民眾多次抗議,表達小小不滿的聲音。
金門解嚴後,期待藉由「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落實「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的建縣宏旨,卻也始終走不出多頭馬車的施政桎梏,金門推展觀光政策,正因為走不出多頭的魔境,常讓效果大打折扣。民眾遺失勇於「拒絕」的決心,國家公園存在於金門,顯示著這個島嶼的公僕與民眾都缺乏自信,想要邁向未來,這個問題是亟待改進的。
近十餘年來,金門各角落不乏策辦各種研討會與論壇活動,不論是獲得資源者,或是覬覦資源者,不知是否認清到金門重拾自信,堅強意志的必要。多頭馬車的施政環境,絕對不利於金門當下五大願景的施政目標,金門要向前發展,政府有必要一心一意向前行,民眾有必要同心協力往前走,大家同心勇敢說「不」,重拾自信與決心,將是走向成功的最佳保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