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旅黃金十年
二○一一年元月二日,金門與廈門「小三通」首航十周年,已超過六百萬人次往返的海上絲路、黃金航道,為慶祝這件金廈百年歷史盛事,金門日報與廈門日報攜手合作,共同策劃了《串門–小三通十周年》專刊,廈門市副市長黃菱亦在悅華酒店主持「廈金『小三通』客運直航開通十周年座談會」,與會代表均正面評價了「小三通」帶來對兩岸關係的影響、貢獻,廈門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張銘清更以三個因素闡述「小三通」的成功過程:一、廈門、金門兩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二、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合力驅動;三、順應兩岸和平發展的潮流。
就在建國一百年的歷史氛圍裡,象徵兩岸破冰的「小三通」也進入十周年,兩岸政治觀察者羅德水特別將「小三通」選為「金門百年十大歷史事件」之一,指出「小三通不僅拉近了兩岸的距離,也根本改變金廈兩門的戰地宿命」;大陸事務學者邱垂正發表〈無可取代的金廈小三通〉一文,更進一步從時間與空間的角度分析,「從時間角度而言,十年標記著一個發展重要階段,它是維繫管道不中斷最久的兩岸互動政策」,「從空間來說,『小三通』是兩岸和平重要的空間座標」。
「小三通」十周年了,在贏得兩岸政治和解、經濟效益的一片掌聲肯定中,重新回溯「小三通」的推動過程,正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兩岸社會從封閉到開放的破冰之旅。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國府開放人民赴大陸探親之後,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快速飛進,但初時的探親、旅行、貿易,不論海運或空運,都是經由香港、澳門等「第三地」來進行。鄰近大陸福建沿海的金門與馬祖,因為長期的政治、軍事對峙、封鎖因素,與大陸最近的交通距離,咫尺之隔,反而成為最遙遠的兩岸,也阻絕了多少親人、骨肉的返鄉之路,一九九二年三月、金馬解嚴前夕,中共福建省委書記陳光毅首度隔海拋出「兩門對開、兩馬先行」,倡議兩岸三通之前,由金門與廈門、馬祖與馬尾試航構想,自此,有了「小三通」的概念,也引發金馬民間的熱烈回應,民主運動人士曹原彰與翁明志等人甚至不分政治黨派色彩,草擬、印製了一份《金馬與大陸小三通說帖》廣為流傳,馬祖人曹原彰甚且與金介壽等人包租漁船,不顧法令限制,突破禁忌水域,完成廈門「直航」金門壯舉。
政府一度打壓、阻撓下的「小三通」,經過金馬民間人士、民意代表不斷的衝撞,政府終於從地緣、血緣與人道面、經濟發展等因素,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離島開發建設條例》,明令「得先行試辦金門、馬祖、澎湖地區與大陸地區通航」;二○○一年元月二日,兩門對開,兩馬先行,金馬正式與大陸「小三通」。
歷時九年的遊說、推動,又經過了十年的試行、開航,「小三通」始能形成今天的黃金局面:大陸至少有廈門的東渡、五通,泉州的南安石井,福州的馬尾,以及漳州等五個固定靠泊港與金馬交通;二○一○年金廈泉往來旅客一三七萬九五三八人次;十年累計高達六一四萬五一六四人。現今,「小三通」每天有四十六個航班往返兩岸,其中廈門到金門航線每二十二分鐘就有。
〈小三通高客量 卻未促進繁榮〉,小三通十周年,元月四日中國時報一篇《金門觀測站》特稿,在數字榮景的背後,提出另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指「小三通」被業者稱作「純金」,只到金門旅遊消費,不再中轉赴台觀光的陸客「為何愈來愈少?是不是金門喪失她的吸引力,或根本不具旅遊競爭力,縣府和中央都必須將這些『大數字』中的『小數字』攤在陽光下檢視,找出因應改進辦法」。
從金馬與大陸定位的重整、兩岸關係乃至大三通的交流突破,「小三通」扮演了催化的角色;但從繁榮金馬的經濟面檢視,「小三通」上路十年來,與人民的期待仍有一段落差,也還有省思、發揮的空間。走過了一個「破冰」十年,我們更企盼下一個小三通真正的「黃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