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正視大多數鄉親的感受
一座在選舉中載浮載沈19年的大橋,幾天前剛剛正式動土。這座大橋的興建,中央的說法是「三分交通、七分觀光」,主要是回應金門當地民眾,尤其烈嶼鄉親的殷切期盼,亦誠如馬總統所言,是「還給金門人一個公道」。試想,面積、人口均相當於金門的澎湖縣,早在1965年就開始動工建造「澎湖跨海大橋」,1970年即完工通車。由此觀之,受到戰地政務的影響,金門不僅在基礎建設上落後於對岸,甚至落後於國境內另一個離島縣市至少46年。如今動工建橋,不是還給鄉親公道還能是什麼?
1月9日大橋動工當天,不少鄉親扶老攜幼前往烈嶼后頭現場,只為了親身參與這個改寫金門歷史的重大事件。說建橋是鄉親期盼近20年的期待,那是因為金門島上的地方自治,是從1990年才開始設置「縣政諮詢代表」,1994年才有第一屆代表民意的「縣議員」。而建橋的提案正是在臨時縣議會臨時會中所提出的建議案。在民意獲得適當宣洩管道之前,類似的芻議相信不在少數,例如,目前潛居台中的鄉親羅再添,20多年前就曾經提出完整的構想與規劃,這證明了鄉親對這座橋並非沒有需求,只是受限於時空環境因素,這樣的呼求非常微弱,當時的「政委會」以戰備為要,自然不予以理會,更遑論遠在台北的政治中心。
經過多年的奔走與努力,當2008年「金馬中長期經濟發展規劃」出爐,論述建蓋金門大橋的正當性時,綠營立委卻提出「傾中」、「賣台」等「疑慮」,硬是將金門大橋與還停留在紙上、嘴上的「金廈大橋」掛勾,認為金門大橋就是準備為金廈大橋鋪路,而兩岸間的「陸路連結」就是賣台!這樣的邏輯,聽在鄉親耳裡何等刺耳?
幾天前,大橋工程終於正式動工。但呈現在電子媒體上的畫面,卻是一位鄉親叫馬總統不必來了,直斥馬總統「擾民」。主要原因只為了大小金門的交通船因馬總統專船而在海上滯留了幾分鐘。接下來,又有媒體引述「金門地方人士」的話,指動工典禮當天,行政院長吳敦義在致詞中頻拍馬總統的馬屁。
對於少部分鄉親情緒性發言,我們當予尊重,畢竟這是個開放、多元的社會。但大小金門的建橋,是何等的大事?這是地方各界經過十多年努力,好不容易爭來的一項重大建設,而且歷經前兩任總統都沒辦法兌現承諾,直到馬總統上任後,有了中央與地方的攜手合作,天時、地利與人和,這座大橋才好不容易浮出海面,而且正式動工。
事實上,縣府車船處事前即預判狀況,刻意讓交通船提早發船,就是為了避免總統維安措施引發民怨,很遺憾最終還是造成少部分鄉親因此而受到些許延誤。不過,平心而論,就算真有不便,為了鄉親二十年來好不容易實現的美夢,為了全體鄉親最大多數的利益,行程耽擱個三、五分鐘,真有那麼嚴重嗎?而一部份媒體刻意凸顯「衝突」以及所謂的「擾民」,卻不去討論過去十幾年來烈嶼鄉親遇緊急事故卻身陷「孤島」的窘境,也不理會過去十幾年來金門因為中央政府「台北思維」而使諸多重大建設受到延宕的情形。這樣的新聞選擇,容或是媒體所謂「市場導向」的結果,站在大多數金門鄉親的立場,對此現象也只能說,遺憾!
事實上,以更超脫的角度,以及金門未來二十年發展的高度來觀察,此時此刻對岸正大力推動所謂「海西區」建設,近在咫尺的金門,這座「七分觀光,三分交通」的金門大橋,勢必成為未來重要的觀光地標,大橋的動工也絕對可以列入「金門百年大事紀」。在此,我們必須誠摯呼籲,不論個人或媒體,都應該從金門整體利益的角度出發,有機會應該為這塊餵養我們的土地發言、發聲。過去針對金門大橋的議題是如此,未來任何有關金門的議題更應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