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百萬雄師回金門的觀光契機﹗
報載,一群曾在金門服役的「老」兵,透過網路串聯重返英雄島,並意外促成金門第一座「老兵故事館」誕生。這群自稱「軍友」的老兵說,沒想到當年最痛恨的地方,竟成了最懷念的地方。就是這股莫名的力量,催動軍友們一次又一次踏上金門,三年來,金門林務所感受到這股源源不絕的動力,向中央爭取經費成立「老兵故事館」。曾在金門服役過的官兵們,就是金門最重要的觀光資產,與其想方設法的留住「小三通」過境的百萬人流,不如想想如何讓這群百萬雄師們不請自來。
啟動戰地史蹟活化一直是地方政府發展觀光的重要課題,但同樣的,迄今猶找不出一處史蹟能讓老兵們感到是「活」起來的。我們是認為,誰人會願意多花四千多塊的機票錢蒞島一遊?於是乎我們訴求免稅島、大學島、醫療島,希望藉此成為營造觀光島的誘因。事實也告訴我們,這些願景或許皆可行,但均是牽涉中央眾多部會權責的大工程,終非旦夕之功,而「老兵計畫」卻可能是「立竿見影」、救觀光的靈丹妙藥。
長久以來,金門的觀光客源一直未見長足的增長,寄望於陸客的旅遊經濟似也沒有發揮預期的成效。據悉,今年四月陸方即將啟動陸客自由行;觀諸金門當下的觀光景況及業界準備,島內未必留得下這批嬌客的銀子,最可能的狀況猶是「不過爾爾」,或是比「鄉下好一點,跟城市差得多」的評價。此時,我們真該靜下心想想,金門觀光的競爭力到底在哪裡?如果離免稅街、大學城、旅遊醫療紅紅火火的日子尚遠,那關起門來自個樂活的觀光主軸,又真能吸引多少人上門?縱是公部門卯足勁的出錢出力,民間猶是一派悲觀的冷眼相待,這真是我們期望下的觀光效益?而「老兵故事館」正演繹著記憶經濟、體驗遊程的可行性。
從網路上串聯的一干軍友人組成「天兵特攻隊」重返前線,冒著攝氏十度刺骨的寒風細雨,用砍刀、鏈條鋸披荊斬棘,登上鋁梯,為民國五十九年虎軍部隊「慶祝蔣公誕辰」在花崗石壁上刻下的「萬壽無疆」賀詞,重新刷上鮮紅的油漆。這方石刻對他們而言意義不大,因為無人曾在苗圃連服役過。但當斑駁模糊的文字再現,那段「還我河山」的日子又重新回來了,不用給他們任何補助或獎勵,只要營區還是「活的」,不必付錢,他們都願意為營區大掃除、刷油漆。
老兵其實是個凝聚力很強的族群,如何去啟封老兵的故事,似乎遠比砸大把銀子整建營舍、辦活動要來得受用。對許多當年痛恨「金馬獎」的老兵而言,金門之於他們的旅遊魅力,便在於如何找到斯時的記憶與感動,而不是添脂搽粉的,再造一個陌生的營區。如果我們試著把一個舊營區交給一個老兵組織來規劃、營造,想必和公部門整建出來的,會有天差地別的迥異。理由無他,就看是用什麼樣的角度及心情來對待「記憶」這碼事。當我們砸大錢、望迎嬌客的同時,不妨想想這群可能不請自來的百萬雄師。當然要達致這樣的境地,必須要有軍方的全力配合;猶如李縣長所言,營區與其「平封戰啟」,不若「平用戰還」,老兵經濟金門勢必不能缺席。
如麥克阿瑟將軍所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再躊躇下去,凋零的恐怕不只是老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