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的新時代意義
今天是 國父逝世紀念日;也是植樹節!在此意義非凡的日子裡,我們願以社會觀察者的立場,針對金門現況提出一些淺見,以為此日之紀念。
眾所週知,植樹節本是一些國家為激發愛林、造林的感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通過立法確定的節日。近代最早設立植樹節的是美國:1872年4月10日,莫頓在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設立植樹節的建議。該州採納了莫頓的建議,把4月的第3個星期三定為該州的植樹節。其後我國於民國3年(1914年),斐義理先生將美國植樹節的辦法,向當時的北洋政府提出,惜因故未能成行。及至北伐後,鑒於 國父生前積極倡導國家造林運動的苦心,因此,明訂每年的3月12日,即 國父逝世的當天為植樹節,通令全國實施至今。
回顧這段歷史,無非在說明植樹節不但有其歷史性,更有其普世性。也就是說,她並非目前我們所熟知的達官顯要行禮如儀人植一樹而已,而是必須就此議題的普世價值來思金門,如何建構一個現代化的綠色空間;現代化的宜居空間。這才是我們紀念植樹節的時代意義!就此而言,我們以為或許可從「綠帶海洋空間論」及「草坪空間論」來切入較為適切。
首先談「綠帶海洋空間論」,這種理論的意念是:由茂盛蒼翠的森林所構成的「綠帶海洋」,要像手指般地伸入城市社區等建物;而城市及衛星市鎮等建物則如同島嶼般地分布在一片綠色海洋中。乃至在水泥叢林中規劃出綠色走廊,俾便將季風、海風引進市中心區。也就是說,各種建物應「禮遇」各種植物,尤其是高大的林木。因此在都市計畫時,最先考慮到的就是森林公園、林蔭大道、社區公園等公共建設,從政府到市民都必須具有此觀念,以此作為來代替目前人手一樹,甚至「移植」一樹的舉動,這才是紀念植樹節的大作為。
「綠帶海洋空間論」是城市立體的綠色地帶,而呈現於地面上的則就是先進國家行之有年的「草坪空間」!任何人都知道:草坪是世界上最佳的地被植物,具有穩定土壤、防塵、滅音的效用。更是一種可以讓人踩在上面做各種活動、遊戲等休閒生活的好地方。就因為草坪具有散熱、靜音、吸塵的功能,因此在先進國家如歐洲各大城市,早已是先進與否的指標。不談這些功能,修剪整齊之草坪,與喬木、灌木、花卉組成之公園綠地,更能讓人有愉快、乾淨、涼爽的作用。因此,草坪(皮)在國外一些先進國家,早已取代水泥為最佳地面建物,這更是我們紀念植樹節的普世意義。
因此,若我們站在世界的頂端來看待植樹節,則應立即劍及履及立法規定所有工程,必須有三分之一空地綠化:平坦地一律種草皮,山坡地一律種原生喬木,並且編列預算養護之,至於舊有建物,應鼓勵另闢綠地種草皮。因此,我們強烈建議,除立法之外,相關單位更應以宅配到家之精神,主動輔導、獎勵住家廣種林木、草坪,乃至義務為申請者整地、種植、及後續維護之輔導,使金門真正步入現代化之都市,這才是我們紀念植樹節的世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