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凝聚濃烈鄉誼提昇金門與國際接軌指數

發布日期:
點閱率:619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由中央到地方,相關活動慶典也都緊鑼密鼓籌備著,對於金門而言,近期也有著諸多重要行程相繼進行中,不論是準備迎城隍慶典,或是挑戰金氏紀錄,或是世界金門日盛會,特別是金門對於提出世界遺產提名申請不遺餘力,府會與民眾都賦予高度期待,在在都展現著全民營造文化島鄉的磅礡氣勢。
金門因地理位置特殊,夾在兩岸中間,是文化臍帶,也是膠著劑,常常在關鍵時刻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並承擔著極其嚴苛的歷史包袱,百姓為生活計,常常遷徙異鄉,浪跡天涯打拚之餘,卻始終心向故鄉,面對無奈天災時,祇能祈求祖先保佑,生活再苦,總是會將所得匯回故鄉協助家人溫飽,在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時,舉辦世界金門日盛會意義非凡。
金門人所受的苦,一半來自天災,一半來自人為。兩岸分隔後,金門劃歸前線,實施軍管,百姓仍持續性的往外遷移,旅外的民眾猶不定時的返鄉探望,農曆新年即是一個代表性日子,戰地再嚴,日子再苦,或是解除軍管,金廈首航,金門人始終如一相約返鄉過年,並成為地區盛會,愛鄉的心,讓這股力量蘊藏著金門發展的沛然契機。
金門在諸多歷史元素中累積著豐富的文化特色,加上台灣過度發展的宗教活動也延伸到金門來,更讓這個島嶼擁有更多采多姿的文化元素。戰地政務即為金門親身體會在溫水裡煮青蛙的典型實驗,軍管期間民眾的生活看似溫順而陶醉。解嚴後,國家公園落在金門,則是戰地政務翻版,為地區注入第二鍋漸漸升溫的熱水,對金門的民主政治發展影響深遠,與對岸早已改革開放的廈門,有著奇特的對比,值此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中央與地方政府不可忽視。
金門百姓個性溫和,長年習於逆來順受,過於謙遜,不懂拒絕,討論國家公園在金門時,金門人何時能與護衛馬告家園的高委員一樣,為家鄉民主自覺而戰?愛護家園,金門人不能僅僅斗膽提出「縮小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就如同水頭古厝一樣,所有權人須得等到三十年後才能享有自主權,更何況,這頭怪獸想賴在金門的時間不祇三十年。
政府推動登錄世界文化遺產,有必要以一種全民運動方式去進行,特別不可忽視的是,民眾凝聚而成的鄉誼指數才是呈現文化資產的重要能量。國家公園在金門,以少數專家背書的開發模式,正逐漸消磨金門文化能量,並讓金門原味盡失,百般摸索的觀光導向,也讓地方文化觀光發展策略分歧,更阻撓著地方民主與民眾自覺,軟硬體面向皆遭受剝削,導致地區現實條件離「申請世遺」目標越來越遠。
金門人要勇於說「不」,也要勇敢表達對故鄉的熱愛,所謂菁英,就是故鄉有需要,立刻返鄉獻上心力,如同返鄉過年一樣,自動自發,心甘情願。金門人回娘家應該像返鄉過年一樣,溫馨熱鬧,全民皆可參與,並成為是「世界金門日」的重頭戲,這將是島鄉可貴的文化資產,若是善加規劃,這股濃烈的鄉誼能量,或有可能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同時也成為登錄世遺的寶貴憑據。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