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昇金門醫療水準亟待中央付諸行動
長期以來,地區醫療水平問題,猶如金門鄉親心中一塊石頭,感觸良多,痛苦萬分,無日或忘,千呼萬喚,殷盼中央政府伸出除「石」援手,藉以解決民瘼與民怨。
如果深入民間家戶,問問鄉親對於金門目前醫療水平與設施有何看法,莫不感嘆氣之,答案如出一轍,都說:離島居民不幸,「繳納同額健保費,卻得不到同等醫療服務品質」,凡此既是金門百姓之「心聲」,也是離島居民「積怨」之所在。
持平而論,城鄉貧富本有差距,島外醫療等級本就不同,就以金門地區而言,非僅缺乏頂尖醫事人力,而能獨當一面,得到患者充分信任者亦復嚴重不足,雖有專長分科看診,惟急診及重大傷病之收容治療,每需仰賴後送,真有什麼醫療疏失情事發生,遠水救不了近火,只好聽天由命。
就事論事,一位仁心仁術,敬業樂群,術德兼修之醫師,誠非短期間所能養成,儘管沒有那位醫師不想盡心盡力予人藥到病除,予人康復,留下美譽。畢竟醫事工作,除要個人具有良好基本條件,期間在校接受冗長教育與實習之外,需要進行實務操作,經驗傳授,也要時間累積經驗,不斷吸取新知,充實知能,方能勝任愉快,竟其全功,再說醫院設有會診、巡房制度,惟此祇是治「標」不能治「本」,鄉親不表滿意,原因則在頂級醫師不足,不論採取應急作為,或就強化制度積極推動醫改工作,全國衛生主管機關,居於「馬首是瞻」地位,腳步務必加快,俾孚眾望。
醫院之設置,活人濟世也。醫院之組織編制型態,猶如政府行政機關,除人事任免遷調別有規範,非具醫療專業取得合法資格,難以進入大門。署立金門醫院院長歐天元學能俱優,亦且富有責任心與榮譽感,到任以還,表現積極,用心投入,建樹良多。然而,醫院係以「醫師」為主體,相關醫技、護理、檢驗、行政等部門,缺一不可,尤需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一環懈怠失誤,可能影響整體運作功效,甚有損及患者權益與居民健康之慮,是故「盡善盡美」,厥為醫療團隊共同努力理想目標。
歷任縣政領航者,對於提昇居民醫療水準,念茲在茲,從而促成縣立醫院改隸。縣長李沃士更是劍及履及,急如星火,如與衛生局、署立金門醫院主管及各級民意代表,四處奔走設法爭取後援,數度聯袂面見衛生署長陳情,希望及早得到改善充實,無奈衛生署長人事一再異動,不惟:「醫師動,患者不動」之理想止於「口惠而實不至」,遙遙無期,所謂「醫師在地化」政策,難以說做就做,立即到位。即使政府展現最大決心與誠意,投下巨資興建醫療大樓,復亦緩不濟急,每年春夏交替,霧季來臨,離島罹患急重症傷病患者生命如同游絲,倘若優質醫事人力,短期依然無解,金門人之內心煎熬,也就不言可喻。
平實而論,離島居民殷盼提高醫療品質與改善服務態度,一體之兩面,同等重要。不過,凡人非神,行醫亦然,從事醫療團隊成員,也有七情六慾,總要起居作息,享有日常生活基本權利,果若從事醫療志業或其群體協力工作同仁,由於諸上因素影響情緒,而有任何非針對性之反應表現,則應相互溝通包容,不宜苛責某一個人或歸責於一個團體,反之,宜循正常管道,提出申訴要求改善,有鑑於幾次疑似醫療爭議,關鍵則在「服務態度」也有問題,得能圓滿歸於平息,證諸醫療團隊也應正視「應對態度」,並以做「視病猶親」,得到「敬重如賓」最好。
無可諱言,署立金門醫院雖無頂尖名醫,但有一群良醫,任勞任怨,晝夜服務,其中譽滿浯州大有人在,優質事蹟不勝枚舉,有位高階資深縣籍醫師曾說:習醫者,貴在「醫病亦醫人」。一語雙關,入木三分,頗有見地,堪謂至理名言。既然「好要更好」呼聲不斷,也需熱烈掌聲,鼓勵更上層樓。
署長此前來金訪視,曾經藉由深入各方了解,並在與縣長李沃士、立法委員陳福海及衛生醫療等機關舉行座談,針對地區民意需求,慨允盡其全力協助解決,消息見諸報端,鄉親競相走告,相信君無戲言,盼能很快實現,則金門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