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請神容易送神難﹖──金門人面對國家公園引發危機當有的思維

發布日期:
點閱率:653

後浦城隍廟原為古色古香建築,近期經過整修後煥然一新,台味十足,與周邊緊密相連的民居頗不協調,卻始終不減少民眾對城隍信仰的虔誠,公部門甚至在這個原本純粹民俗信仰的活動賦予開拓觀光能量的任務,本年度迎城隍慶典展現非常魅力所在,全賴府會同心,縣鎮同力,政府與百姓共襄盛舉,讓整個盛會幾乎成為全民運動,神氣十足。
一年一度迎城隍盛會再度熱炒之際,登錄世遺訊息同時爭相見報,金管處臚列推動委員名單,顯見對於地方影響既深且遠。善男信女們在膜拜城隍之際,回顧昔日國家公園取代「政委會」進駐金門的主因,恐怕是金門百姓始終信心不夠,故而持續在這一鍋烈火上的溫水裡「漸進式」沉迷而陶醉,這起神明未告知的事,公部門與民眾是否了然於胸?
國家公園進駐金門,宣告全國各縣市有不同待遇模式,金門一分為二,不僅是水頭村如此,整座島亦如此,這個後母型機構,證明著中央有「漠視」離島百姓權益,「看扁」地方主政信心的嫌疑,而金門在面對中央之外,還要隨時注意後母的臉色,對岸早已改革開放數十年了,「金門國家公園」的設立是對中華民國民主的挑戰與人權的諷刺,金門百姓在忍受近四十年的軍管後,對於所有欠公義的事,難道都要概括承受?
金門需要建設發展,期待欣欣向榮,並成為海上公園,但不應該是早期「戰地公園」,或當下「國家公園」的模式,金門需要開拓觀光,應尋求交通部觀光局的專業輔導,而不是任由營建署下轄機構的長年摸索,這個怪異單位打著歷史文化生態等諸多名堂,卻已嚴重干擾地方政府施政,並讓金門觀光政策出現雙頭馬車面露倦態的窘境,中央與省府豈可坐視不管。
綠能與環保為現代發展趨勢,崇尚自然與人本為懷更為各項建設綱領,好機構設置在適宜地點,天時地利配合人和,好體制方能功能倍增,「國家公園」量身訂製設在金門,不經意突顯「地方行政權被干預」的諸多現象,對於雙方而言,都將削減彼此的能量,是件最不適宜的錯誤決定,中央要關懷金門,何須「透過國家公園」來表達?難道忘了完全的地方自治,才是民主國家施政的根本。
金門百姓擁有典型海島居民的個性,純樸、隨和,在政委會管理下,更是習於逆來順受,國家公園進駐金門,民眾雖有委曲,金門人依然不知如何爭取自己的權益。國家公園儼然是個有錢有勢的大爺,把幾座洋樓古厝整修得像城隍廟一樣光鮮耀眼,神氣十足,原味盡失,地方政府與民眾不該繼續屈服在它的威權下了,大家在烈火上的溫水鍋裡享受一時的舒坦,漸漸沉迷之後,未來想要跳脫桎梏時恐將欲振乏力。
「國家公園」進駐金門並成為夢魘與危機,已成為地區百姓生命之重。城隍信仰僅能一解信眾心靈空虛,現實問題還是有賴地方政府表現能力與魄力,本年度世界金門日即將舉行,這個海內外金門人「回娘家」的日子,也是金門人爭取生存空間權益的日子,有必要將「國家公園撤出金門」列入議程共同討論,金門人愛國之心無人能比,但愛我家園的心更永恆不移,百姓可以溫柔,地方府會可以瀟灑,全民對於這個生命課題有必要同心協力,眾志成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