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申遺尋求突破
──正視大陸提出閩系紅磚建築攜手申遺議題
二○一一年六月十一日,第三屆海峽論壇大會在廈門海峽會議中心舉行;隨即,趕在六月二十八日陸客自由行開跑前,六月十三日,「陸客金門一日遊」首發十三團三百一十一人登岸金門島。兩岸再現合作、交流的和諧海峽氛圍,符合了中共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海峽論壇致詞時的期待,「要著力促進兩岸基層的對接與互助」、「兩岸基層應加強交流、擴大合作,讓更多的民眾受惠」;那麼,放眼當前的兩岸,除了ECFA的經濟協議合作外,是否也可能在不斷升溫的「世遺」的文化領域上,攜手向聯合國申請登錄?這是一個牽涉到國土、政治主權的嚴肅課題,但基於「遺產乃是世界性」的普世價值,兩岸並非沒有合作的空間。
島內推動多年,金門閩南與戰地文化向聯合國申請登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動,近日因監察院監察委員訪視金、馬、軍方表態支持,再獲媒體聚焦,六月八日晚的年代新聞《新聞面對面》談話節目,就全面聚射金馬戰地文化申遺的議題,〈紅磚文化,金門戰地風情大揭密〉、〈跟中國合作?金門戰地文化申請世遺!〉,諸如此類以字幕打出的標題,充滿了政治敏感性,但也因二○○九年大陸湄洲掛名、台灣鎮瀾宮演出的「媽祖遶境」向聯合國申請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獲通過,使得大陸提出泉州、金門閩系紅磚建築及澎湖玄武岩地質景觀共同申遺的建議,再受到矚目。
由於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國,除非與其他會員國合作,否則很難成功申遺。台中大甲鎮瀾宮以台灣媽祖信仰風俗的優勢,結合福建省湄洲媽祖廟,由湄洲媽祖廟具名向聯合國申遺,同時將大甲鎮瀾宮遶境進香列入媽祖廟相關祭典;二○○八年,該申請案正式登錄聯合國世界無形文化資產,案內也清楚列載台灣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等字句。大陸的媽祖信仰風俗,遶境能順利申遺,台灣居首功。
兩岸媽祖文化申遺成功後,二○一○年十二月在泉州召開的「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閩系紅磚建築的保護與傳承」會議中,大陸主動提議將閩系紅磚建築列入申遺重點,並希望與保有豐富閩系紅磚建築的金門合作;針對大陸的邀請,二○一一年四月十八日,金門縣政府提供給監察委員黃煌雄、劉興善的《金門推動世界遺產計畫》訪視手冊內有兩點建議,「一、涉及兩岸共同申遺議題由中央作政策指示」、「二、世遺各項操作議題可透過交流經驗分享」;監委黃煌雄聽取簡報、接觸此議,當即表達金門必須確保申請世界遺產登錄 主體性,「避免被對岸吃豆腐」。
紅磚建築,兩岸擬攜手申遺,如果不忌諱「被吃豆腐」,很可能會是金門最接近世遺的一步。但卡在主體性的政治因素,中央必有政治現實利害的諸多考量,現時恐難接受。再從世界遺產的界定與認知角度來看,兩岸媽祖信仰申遺成功,屬非物質的無形文化資產,與牽涉到國界、地理空間的建築群等文化或自然遺產,終究還是有所不同。
文建會所列台灣本島與離島十八處潛力點中,金門面臨與大陸同屬閩系紅磚建築共同申遺的文化誘因,另外,澎湖的玄武岩也是漳州爭取合作設立地質公園及攜手申遺的重點,但自二○○五年倡議合作迄今,仍無突破點。
兩岸申遺,金門的紅磚建築、澎湖的玄武岩,皆因政治因素不得其門而入。推動《金門學》的文史學者、曾任陸委會文教處長的龔鵬程早於二○○五年發表〈攜手申遺〉一文,所發出的聲音可供我們玩味、思索,所謂世界自然遺產的概念,原本就是要提醒世人:這些遺產乃是世界性的、屬於人類共同的資源,所以應由全球人類共同來保護。在這超越國界、種族、政治思想的框架底下,我們還糾執於國號問題等政治符碼,不是顯得太小格局了嗎?兩岸的政治對抗,若能從文化資源共同保護入手,難道意義會低於辜汪會談以來兩岸聯手的『共同打擊犯罪活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