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視野迎接陸生--另類的觀光產業
陸客自由行於本月啟動,且首批陸客311人也於六月十三日由廈門抵達金門,他們一下船就要看各種戰地文物,又要買金門名產。當然這些都是大人們旅遊之特色,而針對青少年及年輕一代之陸生我們能給他們什麼樣的吸引力呢?根據了解,廈門2010年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就有70萬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14.12萬人,普通中等學校在校學生數15.93萬人,小學在校學生數18.83萬人,成人學校在校學生數12.31萬人。若僅從生態遊學之教育產業著眼,這就是一項可觀的旅遊產業。廈門務本教育機構的負責人陳招貴,去年陪同德化縣數十位校長到本縣幾所學校參訪,就深刻的感受到金門教育與廈門教育大不相同,希望能利用暑期或例假日讓更多的大陸學生來金門學校參訪與教學,多與我們學校的學生朋友進行交流。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如果這項計畫能獲得地區學校的支援與合作,一定能對兩岸關係正常發展和開拓學生視野,做出極大貢獻。近年來,政府雖然大力推動兩岸民間交流,但對生態遊學尚未能具體落實地進行開發,此次若能藉由陸客自由行的啟動,極力推展促成兩岸青少年學子互動,定能增進金門和大陸年輕人的文化交流和友誼。
本縣近年來也極力推展大學島及生態教學島,其間台金學校師生交流頻繁,確實能促進本縣生態遊學之教育產業的發展,也平衡城鄉教育之落差。然而,大學島與生態教學島之永續發展都必須有更多元的文化注入,與多元族群的參與,所以必須要在一個完善規劃與政策之配合下,才能從逐步醞釀成長中發展成型。因此,如能推動大陸學生來金生態遊學之教育產業,讓對岸主動規劃成行,再配合本縣各級學校師生共同參與交流,利用學校場所及周圍社區生態環境,實施教學活動,將會使兩岸學生獲得下列好處:
一、 可拓寬視野,瞭解同文同種之下的兩岸教育差異,學習地區先進教育之經驗。
二、增進兩岸情誼,讓教育活動脫離政治考量,真正體驗到教育文化傳遞與民族感情融合功能之完整發揮。未來若能擴大台、金、陸三方交流,將更能拉近兩岸文化與情感之距離,奠立長久的友誼之基礎。
三、創辦另類教育觀光產業,減緩兩岸對立,促進兩岸永久和平的基礎,從學生交流開始建立,將是兩岸政府明智之行動。
本縣一向擔任兩岸之溝通橋樑,金門在兩岸正常交流之推動責無旁貸,也希望對兩岸教育文化融合作出更多之貢獻,我們此時,也應規劃完善安全且具有教育趣味及友善的旅遊環境。相信在產官學及大眾積極協調與不斷的溝通下,應可達成共識。此外,教育觀光產業需要相關部門投入更多的資源,端出更好且利多的政策,發展整體的教育生態旅遊建設,畢竟現在廈門已是一個過度開發的城市,生態環境可以說破壞殆盡,與其說金門將來成為廈門的後花園,不如說,金門將是廈門未來之生態教學園,因為比鼓浪嶼有更完整的人文生態景觀,又有優良的教育環境,未來將是兩岸理想之生態教學園及深度教育遊學場所,發展成比鼓浪嶼更為完善之教育觀光島。
金門因鄰近廈門,可取地利之便,且因兩岸在對立時期,發展之方向完全不同,若能用不一樣的思維,將金門發展成與廈門及台灣不一樣的教育觀光產業,將是一件歷史創舉。誠如嚴長壽先生所說:「教育必須是為青年人照亮未來之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教育不應該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開創一個可立竿見影且能提升教育品質的觀光產業及旅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