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界限突破界限
──《落番(TheQuest)﹕金門﹑華人與東南亞論壇》的島嶼思索
一部紀錄片,看見了金門人的移民剪影,也引發了外界對金門歷史、地理、政治文化與發展的多重論述,歷史學者鄭水萍引出,「金門是一個島,島在空間上有界限,但是大海是流動的,通向無限」,因此,他認為自古以來,金門存在著多方面的界面,無論是留下來、走出去的金門人,都必須思索如何「守住界限,突破界限」,才能放大島嶼格局,找到島嶼出路。
由金門國家公園出版、新汎亞國際多媒體製作,張輝明製片、唐振瑜導演的八十分鐘長度劇情紀錄片《落番》引發海內外諸多迴響,也入圍二○一一年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落番》以影像故事敘述、演出重建金門人「落番」下南洋的路線與重要情節,原始呈現金門人移民年代的艱辛,以及苦力華工由奮鬥到致富、衣錦返鄉的傳奇故事,同時也有客死他鄉,終其一生回不了故里的移民悲歌。
針對《落番》現象,二○一一年六月十九日下午二時至六時,在台北胡思二手書店(Whose Books)公館店,舉行了一場四小時的《落番(The Quest):金門、華人與東南亞論壇》,由哲學博士孫中曾召集主持,邀請多位學者教授,包括屏東教育大學鄭水萍、中興大學外文系陳界華、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陳俐甫、台灣師大國際與僑教學院楊聰榮,以及導演唐振瑜、歷史研究者徐和謙、藝術家呂誠敏、胡思二手書店店長蔡能寶等人展開論壇與回應;此回論壇與會學者,全係在台灣出生、成長,藉著一道台灣海峽、南中國海的隔離、隔閡,希冀從《落番》出發,透過島外的眼睛凝視、解構長期被孤立、誤讀的金門。
以《中國哲學分析化之嘗試:以胡適博士論文為例》論文取得文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的孫中曾,主持論壇時坦言,他是看了《落番》後才進一步想認識、探索、補修金門這一門功課。他再論及,現今學術界在海外華人研究區塊強調diaspora的敘事,這涉及歷史、政治、移民、族群、語言、認同、差異、身分的後殖民、後現代的論述,《落番》以視覺再現金門在東南亞處境中的diaspora敘事史詩,讓「家園」(home) 和「離散」(diaspora)張力間的後殖民與後現代中所流動不安的主題;《落番》的發表,在歷史重構中,有助於重新思維華人與整個「離散」的深層關係,且他者與主體在「離散」(diaspora)中灼燒成一道自我的反思,似乎可在這關係中形成自我與族群意義間的新省思。
破天荒完成五十二萬字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台灣苦力研究》的鄭水萍,指出清道光鴉片戰爭的五口通商後的大量移民潮,金門人的「落番」與苦力華工有共同的立足點,金門人在南洋諸如巴生的「估俚間」、「估俚廟」,再對比返鄉建造的「番仔樓」,就人類存在的空間格局、意義來看,顯現了金門人「存在論」的特殊性,既能守住島的空間界限,也能隨著大海的流動,追求突破溝通各種界限。
從《落番》衍生出的金門其他論述,台灣師大國際與僑教學院副教授楊聰榮指出,從金門人身上,看到人的生存,人的流動,已不是「國界」可以界定,人與土地、戰爭、遷徙的複雜糾葛,造成金門人有自己的歷史觀;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系主任陳俐甫從十八、十九世紀興起的新帝國主義時間點觀看,打開了金門的封閉、金門人的出洋之門,即使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攻佔廈門時也與金門發生了關係,因此,台灣史中是不能把金門視為孤立區塊的;中興大學外文系教授陳界華認為《落番》是一種人文表述,多少打破了台灣對金門認知的諸多界限,惟基於「所有紀錄片都是不完整紀錄」;這部片子對「豬仔 」、「番仔」遭遇的黑暗面,以及三代移民間的「離/返」心理面,描述不足,美學與文學的元素注入不夠深刻,但《落番》可以是金門打開與外界交流對話的開始,也可以用在金門歷史教學上。
《落番(The Quest):金門、華人與東南亞論壇》,首次從台灣學者觀點看待金門獨特的歷史、政治與移民文化生態,眾聲喧嘩中,「守住界限,突破界限」,金門的島嶼出路,或許就在此界限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