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思維不一樣教育
今年四月間,亞都總裁嚴長壽先生發表新書「教育應該不一樣」,書中對當前教育提出懇切的批判與看法。雖然嚴先生不是教育專業出身,但是他能用心探討教育議題,而且對教育大方向的做出合理的觀察;對家長、老師、同學的期許、呼籲也都是出於企業領導者的真心。雖然嚴先生有些觀念不一定讓人認同,但他要我們深思反省的是「教育應該怎麼不一樣」!不一樣思維會有什麼不一樣教育效果。從嚴總裁跨領域的批判,基本上呈現出某種程度的精闢論述。對於這些教育的沉疴病兆,教育行政者應如何看待?教育決策者如何省思?教育學術者如何評論?教育工作者如何回應呢?
教育的無奈在於人云亦云,莫衷一是,教育的可貴也在於入門廣博,人人可及。但教育的結果卻是二、三十年才可以斷定的。現在最可怕的是當今一般人追求「立竿見影,馬上見效」但卻「揠苗助長」的教育產出,從教育行政部門、家長社會團體、學校人員,人人追求眼前可見的時效,以分數來量化教育的成效,追求名校,以成績來比較孩子當前的成就,來光耀自己的面子,渾然不知二、三十年後社會的變遷與需求。孩子的應變與發展是需要長期陶冶、養成、適性、學習、反思及培養良好態度,才能長成適應未來社會變遷所需要的人才。況且社會千行百業,行行出狀元,難道成績好,未來就可登峰造極,成績不好,未來就一無所用嗎?多年來,教育圈的人習慣沉默不語,社會知名人士則常跨界論述或插手教育是非。經過這些年的教育改革,我們的孩童仍逃脫不了社會的壓力,追求明星學校,升學主義的氛圍,身為教育工作者,應如何因應與表述?
身處當前多元的社會,任何教育措施與做法,均須以多元智慧的理念來引導,並非以考試成績來領導學習,以為掌握現在的成績優勢,就可以贏得未來的競爭。其實,情況剛好相反。在全世界高等教育人才大量膨脹之下,擁有亮麗的學歷與證照的人,已經滿街都是。像我們年輕時,有好學歷就可以獲得好工作做到退休,這樣的時代早已過去。我們常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求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一些「課外」活動上,但從沒有聽過家長說讓孩子去補習是浪費時間!孩子的興趣與性向與未來發展之方向相吻合,將會是孩子一生幸福,例如吳寶春、曾雅妮、周杰倫、吳季剛…等人之成就,並不是以考試分數來取勝,而是以他們的持續不斷的興趣培養與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所成就的。由此可證明不一樣教育思維,就會有不一樣的教育效果。
由嚴先生語重心長的警惕與批判,我們也認為這是目前社會大眾之認知與價值觀不同步之「共錯結構」。當許多人都不知道大學指考之作文題│「寬與深」是甚麼意思時,我們是否能在孩子考試成績中發現他是否有主動積極的態度、未來遇到重大問題時有否能力去思考與解決、以具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多元觀點、懂得傾聽與表達、且有團隊合作的能力、在不確定的未來如何面對現實、有否堅強的毅力與韌性加以挑戰呢?在職場競爭中,能從構思一個計劃,到溝通協調及找資源找幫手,然後努力完成,雖然過程或許有挫折,但這是對一個人的信心與韌性的考驗與養成最可貴的教育。因此凡事以不一樣的思維,不一樣的教育,找出正確的方向來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必能解除大眾對教育之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