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金門離島醫療
離島醫療數十年來向為民眾詬病,根據衛生局日前發佈的一項民調顯示,民眾對金門醫療服務品質的「不滿意度」,從去年的14.5%,大幅躍升為41.5%。對比衛生署給予金門IDS的補助,從9,000萬元一路下降,去年8,000萬,今年更只有6,300萬元。醫療滿意度差,原因何在?似乎已不言自明。
離島中的離島,烈嶼鄉,雖與大金門只有一水之隔,碰上急重症或夜間突發狀況,其窘境恐怕比大金的鄉親更慘。試想,發生在大金門任何在地醫療無法立即處理的特殊或緊急個案都必須後送,而烈嶼鄉親們還得先來趟「舟車勞頓」才能抵達署立醫院,倘若因風、因浪、無車、無船,那種叫天不應的無力感,恐怕唯有親身體驗方能感受。而更遙遠的烏坵,更是等而次之,僅有的數十位鄉親只能依賴軍方照顧。
有感於烈嶼及金門整體醫療資源的匱乏與不足,烈嶼鄉民代表會主席洪若珊日前在網路(臉書)上發起了一項連署,主要訴求是:「為什麼繳交同樣健保費,金門的醫療品質那麼爛!」截至昨天午夜為止,已有2,086人透過網路參與連署;此外,簽署實體連署書者,據了解還有千餘人之譜。金門島上的常住島民不算多,若單以烈嶼地區住民為母數,這樣的連署人數頗為驚人。倘若以金門籍或關懷金門議題的旅台、旅外「網友」為母體,則這樣的連署人數或許才剛剛起步。連署情況熱烈與否不在本文探討之列,但這項連署提醒我們,鄉親的權利意識已經抬頭,而改善金門醫療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事實上,金門這座獨特的島嶼,每年經由公營事業(金酒)單位上繳中央的稅款不在少數,再加上鄉親繳交的綜所稅與健保費,金門島已經是全國少數財政狀況佳的縣市,甚至有可能是全國唯一能讓健保局不虧甚至還有盈餘的縣市。我們能理解,醫療院所的經營,確實當依該地區人口、社會、經濟等諸多條件綜合考量而決定其投資規模,但必須強調的是,全民健保帶有一定程度的「福利」性質,是憲法特增修條文明訂的國家責任,條文第十條還明訂:「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其辦法另以法律定之。對於澎湖、金門及馬祖地區人民亦同。」中央對金、馬離島的醫療照護實責無旁貸,亦不容以任何藉口將責任推託予地方政府。
烈嶼洪主席在先前的一項座談會中曾大聲疾呼,署醫做不好,換「人」做做看!希望能引進馬偕醫院或任何一家願意投入偏遠離島醫療服務的醫療院所到烈嶼來試一試。此一芻議也獲得包括鄉長洪成發、縣長李沃士等人的認同,但關鍵是馬偕本身必須有意願,衛生署也必須點頭。中間的「關節」,還有賴高層出面,或能打通「任督二脈」,為金門導入新的醫療資源。
不久前府會曾聯袂前往署醫「會診」金門醫療問題,各界對加強整體醫療投入都有高度共識。縣府團隊也積極與台省幾家最具規模的醫療院所接觸,縣府甚至大力推動「國際醫療園區」,其用意不外乎透過「政策」引導,引入資源,最終盼能徹底解決醫療問題。
對於縣府團隊的努力,我們給予肯定,期待府會共識能早日化為具體行動,從短期問題著手,優先解決烈嶼分院軟硬體問題,或認真評估直接將烈嶼分院交由其他醫療院所接辦的可行性。再就金門整體醫療而言,也期待李縣長與縣府團隊的努力能儘早實現,讓這座幸福快樂島嶼,能有高水準的醫療與之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