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低碳城市永續金門貴在居民自覺參與

發布日期:
點閱率:700

日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副署長張子敬率員來金視察本縣廢棄物及資源回收相關業務。張副署長肯定金門縣政府、環保局執行環保署「低碳城市推動方案」的用心,並希望相關部門在執行廢棄物及資源回收業務的過程中,也能朝推動低碳島的方向努力,早日建構金門成為優質的低碳家園。
「低碳」的概念起源於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主要係因應人類大量使用石化能源,並且在生產過程以及消耗後,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的產生已經超過自然環境所能代謝循環的能力,進而累積並且改變了地球的氣候,造成地球氣候趨於極端變化。為了避免危及人類與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故而出現人類必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遏止地球環境持續惡化的論調。但多年之後,人類為了追求生活上的享受,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趨勢並未因此減緩,「減碳」似已淪為空口白話。
誠如會中副縣長吳友欽所言:「金門和廈門,近在咫尺,面對廈門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很多專家學者認為金門更具推動低碳島的條件和環境,也有利於推動綠建築的建設。」金門現階段的環境確實遠優於全國各縣市,並且正面臨轉變的契機,若能把握機會,創造一個具永續觀、低碳的樂活島,將是可預見的未來。
實踐低碳島的目標至少需要做到「節能減碳」,而其具體的目標則是落實資源回收以達到垃圾減量效果。居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很大比率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若真能提高廢棄物回收,不僅僅達到垃圾減量,而是真實地實踐了低碳(消耗)島的目標。若再配合能源、水源等的慎用,建立良好的居民生活風氣,如此低碳的金門生活圈將成為華人世界標竿。
近年來為了實踐節能減碳目標,金門縣政府配合中央,提供了許多誘人的獎勵措施,諸如:太陽能熱水器、電動機車等的補助。但是除了依靠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島上居民能夠積極參與、落實在生活中?
事實上,低碳生活對於金門地區老一輩居民來說,早已是與生俱來的本性。過去他們因物質缺乏,過著需求很少的低碳生活,時至今日,鄉間老人家們已養成了良好生活習慣,低碳樂活如故,是以不久前的統計昭示了何以金門有兩鄉鎮成為老人樂土。
讓居民落實低碳於生活中,在政策上或許可以採取利誘式的獎勵方案,潛移默化來改變居民對能源的使用習慣,以及增加垃圾回收率。例如:對社區回收率施以獎勵等。另外,亦可透過懲罰來規範影響眾人環境權利的事件。例如:針對惡意傾倒廢棄物的事件施以重罰等。但更重要的是,居民是否能切身感受到,因為一己之便,近年來的氣候是否已經明顯改變了!而審視自己生活的消費時,是否會發現已經遠遠超過實際需求,而趨於浪費了?
此次,環保署副署長訪金,我們欣見中央與縣府攜手合作,提供各項方案及經費補助。但我們仍需鄭重提出呼籲,真正讓金門實現低碳島嶼,使金門環境得以永續發展,還有賴島上居民挺身支持,正視環境變遷,並正確認知自己應盡之義務。期待在中央、地方的通力合作下,能透過各種配套方案,激起民眾積極參與營造低碳環境的熱情,並在現實生活中逐一實踐,如此,將金門打造為一座低碳城市的夢想,方有成功的一天。

回頁首